简历/刘恢先
刘恢先刘恢先,江西省莲花县人,1912年10月18日出生。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
193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37年—1946年,相继担任湘桂、叙昆、黔桂、平汉铁路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7年,任美国纽约工程设计公司副工程师、伦赛纳依尔理工学院副教授。
1951年,任教于清华大学。
1952年—1954年,应严济慈邀约负责筹建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年—1984年,任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为中科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2年6月24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终年80岁。
社会兼职
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担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黑龙江省政协第四、六届副主席;
九三学社的中央常务委员和黑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和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长;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
学术交流
刘恢先曾经率领代表团出席第七、第八、第九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在第九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所做的主旨报告“减轻地震危险的唯一途径”,受到数千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他曾出国讲学,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与地震工程》以及《结构可靠性》等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地震工程学家与美国、日本、原苏联等国地震工程学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业绩/刘恢先
刘恢先是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地震工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最早在中国系统地、全面地开展地震工程的研究。
他组织编制了中国第一个(1959)和第二个(1964)抗震规范草案,特别是第二个规范草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刘恢先教授更新了地震烈度的定义,同时研究了地震烈度的物理标准。他主持制订了一个新烈度表一“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这个烈度表吸取了中国1960年代以来大地震的经验,应用震害指数作为宏观烈度的定量指标,同时补充了物理尺度,十分便于工程抗震设计时应用。
他针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的潜在震源两级划分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第三代地震区划图的理论基础之一。
主要论著/刘恢先
1、刘恢先.连续长方板的分析.工程,1942,15(5):25-51。
2、刘恢先.吊桥的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丛刊,1946,工102号,土木2号:1-37。
3、刘恢先.关于力矩分配、剪力分配和桁架次应力.土木工程学报,1956,3(1):69-93。
4、刘恢先.论地震力.土木工程学报,1958,5(2):86-106。
5、刘恢先.关于编制我国地震区建筑物设计规范的一些意见.土木工程,1958,3(7):333-336。
6、刘恢先.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荷载的计算.建筑学报,1961(8):20-26
7、刘恢先,王孝信.挡水坝地震荷载.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40-153。
8、刘恢先,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科学通报,1963(3):36-49。
9、刘恢先.关于设计规范中地震荷载计算方法的若干观点和建议.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17。
10、刘恢先.关于地震烈度及其工程应用问题.地球物理学报,1978,21(4):340-351。
11、刘恢先.海域地震震害(第一章概况).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1-10。
12、刘恢先,卢荣俭,陈达生等.修订我国地震烈度表的一个建议方案.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13。
13、刘恢先,张其浩.地面运动特征和地震的破坏性.中国地震,1985,1(1):35-40。
14、刘恢先主编.唐山大地震震害(共四册).北京:地震出版社,1985。
15、刘恢先.地震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在第二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上的报告,1987,武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8(2):1-7。
16、刘恢先,杜瑞明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场地地震危险度评估系统.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9,6(1):11-16。
17、刘恢先.在第三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开幕式上的书面发言.世界地震工程,1991(1):1-3。
所获荣誉/刘恢先
《中国地震烈度表》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唐山大地震》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0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89年,美国传记协会将他正式选入《国际名人录》。
1992年,在刘恢先教授八十寿辰的庆祝会上,日本著名地震工程学家渡部丹教授将他与美国的豪斯纳(G. W Housner)、日本的武藤清并列称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