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天泉
刘天泉,采矿专家。江西萍乡人。湖南大学肄业。1958年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对采矿引起的而层破坏规律提出新的见解、计算公式和措施,在水体下、铁路下、建筑物下采煤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其中“三下”开采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著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等。刘天泉,曾用名天然,1927年10月10日(农历),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原名萍乡县)青山镇,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特殊开采技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特殊开采从单一的研究建筑物、水体、铁路下采煤工艺技术,推进到创立一套全新的地下工程破坏性影响的理论和综合的工艺技术,使传统的采矿科学增添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学科分支,其中水体下采煤技术理论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履历年表
1949-1950年,任江西省萍乡县青山村小学校长、教师、青山村农民协会委员兼秘书。
1950-1952年,在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
1952-1954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学习俄文,波兰华沙大学波语班学习波文。
1954-1958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本科及硕士班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9-1997年,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所课题组长,特采研究室主任、采煤研究室主任、所主任工程师。
1983-1988年,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1996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矿工业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
1984年、1991年、1994年,分别任焦作矿院名誉教授、四川建材学院兼职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教授、湘潭矿院、阜新矿院兼职教授。
1985-1998年,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1991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分别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煤矿开采》主编、《地质评论》编委、《中国煤炭》编委、《中国工程科学》编委。
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2年,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
1993-1998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94-1998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95-1999,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煤科总院工程设计所总工。
1997-1999,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1999年,病逝于北京。
人生经历/刘天泉
刘天泉,1927年10月10日(农历)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青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读完小学4年后,无力继续读书。时值老秀才刘聘吾等倡导成立了“教子会”,资助贫苦学习成绩优秀者上学,他才有机会在本县唯一的县立小学毕业,在简易师范学校读到1945年毕业。1944年6月24日日本兵进入青山村,大肆搜捕抓人,他被抓去当了劳工,20多天后借患痢疾之机逃走,不幸又被日本侵略军抓回,用刺刀对他进行乱刺后,把他推到河里,他带伤在河滩渡过了五天五夜后,靠乞讨回了家。为了不中断学业,在舅父家休养了一个多月,伤口痊愈后又去继续学习,直到1945年毕业。
湖南大学
当时师范学校毕业生不能升高中。于是堂兄把自己的初中毕业证借给了他,在易舜尧老师的帮助下,冒名先是在一个私立中学读了半年,后又转入江西省立宜春中学,直到1949年高中毕业。他在本村做了一年小学教师后考入了湖南大学矿冶系,于195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被选拔到留苏预备班学习俄文。出国时因专业需要改去波兰,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本科插班二年级学习,后继续进入硕士班读研究生。
1958年毕业回国后分配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所从事科研工作。为了解决淮河下采煤问题及探索地层内部的破坏性影响特性,在长达5~6年的时间,他不畏艰险,冒着巷道经常塌方的危险,爬着进到采空区上方的巷道内观测。经过较长期对几个煤矿的试验、测试与研究,不仅解决了含水层下缓倾斜厚煤层的开采难题,还使他对地下工程破坏性影响的奥秘有了一个科学的概念。试采不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煤矿生产几乎停顿,但他仍长期住在矿上,直接指挥钻机队,终于完成了既定测试任务,为试采成功做出了贡献。在邢台煤矿,他为了取得一套准确而完整的资料,促进该矿早日达产,关键时他每天下三次井,跟班测试,不漏掉一个数据。在艾维尔沟矿区,他经常进入塌冒的采空区观测、测绘,探测坚硬顶板冒落规律。
他建立了煤炭系统第一个特殊开采技术研究室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第一个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批人才。他发表论文60篇,编写研究报告、技术咨询报告约100篇,出版专著6本,译著2本,获科技进步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
刘天泉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他是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矿工业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焦作矿院、四川建材学院、北方交大、湘潭矿院、阜新矿院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北京病逝。
科学成就/刘天泉
“三下”采煤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刘天泉对大面积采煤(矿)在周围岩土体中发生的变形与位移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长壁采煤工作面,当采深小、岩性软时,一个长壁采煤工作面推进几十米后,采动影响就可达到地表;而在采深大、岩性硬时,一个长壁工作面要推进较大长度或采完一个以上的工作面才会影响到地表。正常地质及开采条件下,大面积回采工作面在周围地层中产生的采动影响,刘天泉概括地用受影响地层中的上部,“顶三带”、下部“底三带”及周边“边三带”构成的“三带”模型描述,而在地表产生的采动影响,则用“地表下沉盆地”模型描述。在特殊地质及开采条件下,还可能产生有别于“三带型”的抽冒型和切冒型破坏性影响。它们是最剧烈的采动影响显现形式。上述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三下”采煤。1985年、2000年先后由他主编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全面地反映了“三下”采煤技术的内容。
中国建筑物下现代采煤技术的先行者之一
刘天泉1954年在波兰重点学习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波兰城镇建筑物下现代采煤技术。回国后,他把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做了全面介绍和开展了重点试验研究。他在中国数十个矿区介绍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成就,并编写出版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资料。1963年以来,他先后4次去波兰考察波兰城镇建筑物下采煤技术。1974年,他作为中国抚顺、阜新、本溪、济宁四个煤矿城市市长赴波城镇下采煤考察团秘书长兼翻译,又全面考察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并在这些矿区开展了试验研究。1963年,由煤炭部领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抚顺城市下采煤试验组,他担任试验组副组长,组织科研、高校及现场科技人员进行了建筑物下采煤试验研究,使波兰城镇下采煤及受采动影响建筑物加固方面的技术理论与经验,开始在中国全面推广。1970~1985年,他还组织波兰城镇下采煤专家多次来中国进行全面交流和技术咨询,如鹤岗矿区铁路下采煤、本溪矿区井筒煤柱及工业场地建筑物下采煤、唐山煤矿铁路下采煤以及大屯矿区塌陷区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中国与波兰在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使中国有关科技人员对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主要论著/刘天泉
1,刘天泉,周家俊.保安煤柱的开采与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
2,刘天泉,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
3,刘天泉.大面积采动引起的采动影响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矿山测量,1981(1)
4,刘天泉.用垮落法上行开采的可能性.煤炭学报,1981(1)
5,刘天泉,于振海译.矿山岩体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3
6,刘天泉.论厚松散层下近松散层安全开采的几个问题.煤炭科学技术,1986(9)
7,刘天泉,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7、2000
8,刘天泉.采场内的遗留煤柱对地表沉陷的影响.世界煤炭技术,1989 (12)
9,刘天泉.论煤层底板中的裂隙带最大深度及分布特征.煤炭学报,1990 (2)
10,刘天泉.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矿山采煤沉陷与环境保护.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1,刘天泉.露头煤柱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12,刘天泉.采用综合减沉是实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煤炭企业管理,199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