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简介
蜀昭烈帝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的生平经历
早年生涯
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刘备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后代,而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典略》记载,刘备为“临邑侯枝属。”刘弘 (刘备之父)在刘备少时已逝,刘备便与母亲贩卖草鞋、织草席为业。
175年(15岁),刘备母亲要他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同入大儒卢植门下求学,并与其结为好友。刘德然父刘元起常资助刘备。刘元起妻骂:“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各是一家,怎可能时常帮助他呢!)”元起答:“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我们宗族中有此孩儿,不是普通人啊。)”但刘备不甚乐于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有一对招风大耳,不需揽镜自照,眼可自见其耳。少说话,善于待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义士,年轻人争相趋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多给与金钱资助,刘备由是得用以纠合组织部下。
184年(24岁),黄巾之乱爆发,各州郡皆有人民组织义军讨伐。刘备率领其下属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来,汉室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长吏的人,都要被选精汰秽,督邮到安喜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休息房舍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十分痛恨,捆绑督邮鞭打两百后,弃官逃亡。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盗贼力战立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
191年(31岁),刘备在高唐令职位上,被盗贼击败,后投奔公孙瓒,公孙瓒随即上表,保奏刘备为别部司马,任为平原令、平原相。刘备平原外御贼寇,在内则屯粮分发给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据说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三国志》以“其得人心如此(如此深得众人心)”称赞刘备。
入主徐州
黄巾余党管亥率众军攻打北海郡,北海相孔融被大军所围,情势危急,便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太史慈对刘备说:“慈,东莱之鄙人也,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我太史慈只是东莱一个无名之人。北海相孔融和我并不是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族,也称不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是他认为我有前途而看重我,所以我有为他分担灾祸、共赴患难之义理。现在管亥起兵扰境,使得北海城受到包围,城内居民因为被围城而彷徨无助,情势危在旦夕。孔融大人听说刘备大人有仁义之名,能救助危难急迫之人的善心。因此盼望着能得到您的帮助,命令我突破管亥兵众的包围,冒着万死无生的可能,来向刘备大人求助,希望能借重您的力量使北海城能够脱危。)”刘备惊讶地答道:“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人啊!)”便立即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黄巾军闻知援军至,都四散而逃,孔融逐得以解围。后袁绍攻公孙瓒,刘备与田楷东屯齐。
193年(33岁),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败退,曹操在徐州大屠杀。陶谦遗使告急于田楷,田楷与刘备俱前往相救。当时刘备自有士兵千余人及幽州乌桓搀杂胡族骑兵,又略得饑民数千人。既到,与陶谦将领曹豹屯在郯东,被曹操击败。后曹操因后方生事而撤退,陶谦以丹杨兵四千人给刘备,刘备遂离开田楷,依附陶谦。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兵于小沛。
194年(34岁),陶谦病重,对别驾从事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如非刘备不能安定此州)。”陶谦死后,麋竺便率徐州人民迎刘备入主徐州,刘备未敢当。下邳陈登对刘备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现今汉室渐趋衰败,海内倾覆,立功名、立事业,就在于今日。本州殷实富足,户口百万,希望屈就使君亲临抚牧本州事务。)”刘备说:“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袁公路就近在寿春,此人为四世代有五人为三公,海内民心所归,你可以徐州给与他。)”陈登答:“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袁术骄纵横豪,不是治理乱局之主。现在希望您使君合共步兵骑兵十万,对上可以匡扶主上、救济人民,成就像春秋五霸之功业;对下可以割地自守、保境安民,写下功业于竹帛上。若不见听使君答许,在下亦未敢听从使君。)”北海相孔融对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袁公路岂是因忧虑国事而忘却家庭之人?墓中之枯骨,不足以在意。今日之事情,是百姓让与贤能,天意让与你而不取,后悔不可追。)”刘备遂领徐州牧。
转战吕布
195年(35岁),吕布被曹操打败来投靠,刘备善待礼遇他。吕布见刘备,极为尊敬,说:“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我与你同为边地出身的人(吕布出身五原郡,刘备出身涿郡,皆属汉朝疆界北方边境之地)。我见关东诸侯起兵,想要诛杀董卓。后来我杀董卓向东走,关东诸将却没有一个安置我,更加要杀死我啊。)”请刘备于帐中坐,并令妻子行礼,酌酒饮宴,又称呼刘备为其弟。刘备见吕布胡言乱语,外表上虽不当一回事而心里却对其有所戒备。最后刘备仍让吕布屯于小沛。
建安元年(196年,36岁),袁术来攻徐州,刘备于盱眙、淮阴抵抗袁军。曹操上表朝廷,刘备成为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刘备与袁术相持经一个月,大战互有胜负。吕布乘下邳之虚,趁机偷袭。下邳守将曹豹倒戈,迎接吕布,赶走张飞,占据下邳。吕布掳获刘备妻子,刘备转战海西。杨奉、韩暹等贼军在徐、扬二州之间作恶,刘备与其决战,尽为刘备所斩首。后来刘备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其妻子。刘备遗派关羽守小沛。
刘备还军小沛,恢复集合兵马得万余人。吕布嫌恶于此,自行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兵败走投归顺曹操。曹操厚待礼遇刘备,以其为豫州牧。刘备与曹操一同返回许都后,被任命为左将军。刘备来投奔前,曹操谋士程昱就曾警告“刘备并非长久寄居他人之下的人”,劝曹操趁早解决后患,但曹操认为刘备是英杰,反而对其礼遇有加,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198年(38岁)春天,吕布派人携金到河内买马,但被刘备兵所掠取。吕布于是派高顺、张辽等攻刘备,虽然曹操曾派夏侯惇前往解救,但仍败阵,刘备妻子又被吕布所掳。十月,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刘备在梁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便合兵成功消灭吕布。刘备复得妻子,跟从曹操还师许都。
对抗曹操
汉献帝因曹操滥权,发出衣带诏令其岳父董承诛杀曹操,刘备未加入。一日,曹操宴请刘备,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唯独你我是当今的英雄,袁绍根本称不上!)”刘备听心中一震,筷子从手中掉落。此时刚好打雷,刘备便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圣人曾说‘突发的雷声、强烈的大风会让人改变脸色’真是说得好。一声雷鸣,可以令我变成这样!)”《华阳国志》记载当时碰巧雷声大作,刘备便把自己的失态归咎于雷鸣,而此事后,刘备便加入了董承。不久,在南方失利的袁术想北投袁绍,刘备便向曹操借兵出击袁术,趁机摆脱曹操的控制。曹操便派他督朱灵、路昭攻击袁术,但军未到,袁术已病死。
199年(39岁),刘备遣朱灵、路昭占据下邳。200年(40岁),反曹事迹败露,董承被杀。刘备便杀死徐州刺史车冑,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回守小沛,另一方面派遣孙乾与袁绍连合,打出对抗曹操的名目。曹操曾派刘岱、王忠领军攻打刘备,但反被刘备大败而回。同时,东海昌霸反叛,郡县多投靠刘备,刘备军再次聚起数万人,并连同多个地方势力一起反曹。曹操决定亲自东征刘备,虽然曹军中将领多认为袁绍才是大敌,但曹操却觉得刘备是英杰,必要先行讨伐,郭嘉亦赞同曹操。
最后刘备大败,小沛被占,曹操虏获刘备妻子及生擒关羽、夏侯博。刘备逃至青州,青州刺史袁谭亲自迎接,并报知其父袁绍,袁绍出邺城200里迎接。待了一个多月后,以前的部下又重新聚会。不久,曹操与袁绍于官渡交战,汝南黄巾余军刘辟等响应袁绍叛曹,袁绍便派刘备率军与刘辟会合。曹操派曹仁攻打汝南,刘备惟有再次还军袁绍。当时刘备想离开袁绍,便说服袁绍应南连刘表,袁绍再次派刘备到汝南与龚都会合。曹操另派蔡阳攻击刘备,为刘备所杀。
201年(41岁),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的曹操南攻汝南,刘备败走弃城,并派麋竺、孙乾与刘表会面,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准他屯于新野。刘表表面虽礼待刘备,但内心对其有所顾忌。因此,当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时,刘表没有采纳。202年(42岁),曹将夏侯惇、于禁等南侵至博望,双方对峙,刘备火烧己营伪退,夏侯惇等追杀,为刘备伏兵所破。
南下之危
207年(47岁),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加入,得出隆中对战略方针。208年(48岁),曹操南下,刘备屯于樊城相抗。八月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曹操举州投降。起初刘备并不知,当曹军到达宛城时才得知,连忙弃新野南撤。当经过襄阳时,诸葛亮曾游说刘备直接进攻刘琮,占有荆州。但刘备却不忍心,便停马呼唤刘琮,刘琮惧怕不敢起来回答。许多刘琮部下及荆州人归附刘备,当经过刘表墓时,刘备只好涕泣离去。
到达当阳时,随军人数已有十余万人,辎重数千辆,一日只能走十余里。惟有另派关羽乘数百艘船,直到江陵。有人向刘备进言:“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应该速行而保江陵,现今虽然拥有很多随行者,但士兵很少,若曹操军追至,如何抵抗呢?)”刘备答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做大事必定以人为本,现今人众归附于我,我又如何忍心离弃而去!)”
曹操深怕刘备先占领江陵,抛弃辎重,以轻军急行到襄阳。曹操听闻刘备军已离开襄阳,派曹纯等领五千精骑先行急追,一日一夜疾行三百余里。奔至当阳的长阪坡,两军遇上,曹军突袭刘备军,大举擒获其人员辎重。刘备惟有弃妻儿,向汉津逃亡,刚好遇上关羽船队会合,又在济沔遇上刘表长子刘琦的万余人,遂一起逃到夏口。当时孙权派鲁肃来打探消息,刘备便派诸葛亮出使孙权,与孙权结盟。刘备与孙权将领周瑜、程普的部队在乌林大破曹军,更追至南郡,最后曹操只好北还。
占荆夺蜀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人雷绪也率部曲数万人投效。后刘琦病死,诸将推举刘备为荆州牧,治于公安。而孙权为与刘备建立更巩固的关系,在周瑜死后便依鲁肃之策将南郡、江陵借给刘备,再分部份长沙郡给他,以及确认刘备能占据武陵和桂阳两郡,遂提出将其妹嫁予刘备,史称孙夫人。刘备到京口见孙权,关系表现亲密、宽度。时刘备拥有荆州大部份属地,又收取荆襄名士庞统和马良,整日操练人马,伺机南征北伐。
以后,孙权曾派使希望与刘备一起取益州,刘备本想答应,因东吴不可能越荆州 (古代)而有蜀,蜀地就可据为己有。但荆州主簿殷观却反对:“若果我们为吴开路,前进未必能攻克蜀地,后退可能为吴乘机攻击,那时大势而去了。现今但可以赞同他伐蜀,不过推却说刚占领荆南诸郡,未能起兵,吴必定不敢越过我境而单独取蜀。依照这进退得宜的计谋,便可以收吴、蜀两地之利。”刘备依从其计,孙权果然不再提出。遂升殷观为别驾从事。
211年(51岁),益州牧刘璋遥闻曹操将遗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心怀有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服刘璋称:“曹操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源用以攻取益州土地,谁能抵御?”刘璋说:“我固然担忧,而未有计。”张松说:“刘备,使君之宗室,而且是曹操之深仇,善于用兵,若使之讨伐张鲁,张鲁必可攻破。张鲁攻破,则益州强大,曹操虽来,也无能为力。”刘璋遂派法正带四千人及巨款送给刘备,刘备与庞统一同进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等人据守荆州。然而刘备要知道蜀中的阔狭,兵器、府库、人马多少及多个要害之地的远近,便向二人请教,张松、法正都一一详述,更画出地图指示山川所在,所以刘备知道益州内情。
到达涪城,刘璋亲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法正及庞统都提议刘备可乘机杀了刘璋,当时庞统主张趁此机会,擒住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未采纳庞统建言。刘璋推荐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又推荐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刘璋配给刘备士兵,及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当时总计有三万多人,车甲、器械、资货甚多。但刘备却到葭萌时,未出兵,而是树立恩德,收买民心。
212年(52岁),曹操出兵征讨孙权,孙权遣使向刘备告急,刘备请求刘璋拨出兵士万人与军事物资。但刘璋只允诺给予四千兵马,其它物资仅提供一点儿。刘备受此激怒,忿忿说道:“我为了益州征讨强敌,军队勤瘁,无暇休息;现今刘璋积存起财富而不用于赏功,却希望士大夫能为他出力死战,这又怎可能!”当时张松不知刘备用意,写信质问:“眼看就要大事底定,为何抛下一切离去?”结果被其兄张肃据此告密,张松遭到处死,导致刘备与刘璋关系恶化。
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到来并将其斩杀。另外又派黄忠、卓膺率军攻刘璋,一路占领至涪城。刘璋连忙派出刘璝、泠苞、张任、邓贤、中郎将吴懿等与对抗刘备,皆破败,退保绵竹,吴懿至刘备军前投降,拜为讨逆将军。刘璋后遣护军李严、参军费观督绵竹军拒刘备,两人阵前倒戈亦率众投降,同拜裨将军,刘备军势强,分军平定各郡县。但刘备军却被雒城守将刘循阻挡攻势,战事长达一年,庞统统军攻打雒城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也从荆州率兵入蜀驰援刘备,并留关羽等将镇守荆州。214年夏天(54岁),雒城终被攻破,马超也在其后攻略中投降刘备。刘备乘势率汉军进围成都数十日,期间刘备派简雍为说客,最后刘璋出降。由于蜀中繁盛、安乐,刘备便设宴大慰劳士卒,又取蜀城中的金银、谷帛赐给将士。有议论劝刘备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但赵云反驳说:“从前汉朝大将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何况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必须等到天下的乱贼都平定之后,才可让众人返回家乡去种植桑梓,回归故土去耕作田地,这样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战争,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叫他们服兵役,纳钱粮,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便听从赵云的建议,有志之士便都纷纷来投。
汉中之争
215年(55岁),孙权以刘备已夺得益州,派使者使报希望取回荆州。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须要得到凉州时,才当以荆州相给与。)”孙权忿恨,乃派遣吕蒙施袭,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兵五万到公安,下令关羽进军益阳,与孙军对峙。是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逃遁走至巴西。刘备知道后,与孙权议和,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给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则为刘备所有,回军江州。又遣黄权率兵迎向张鲁,但张鲁已降曹操。曹操派夏侯渊、张郃屯兵汉中,数次武力侵犯巴郡边界。刘备令张飞进兵宕渠,与张郃等于瓦口争战,大败张郃等。张郃收兵还退南郑。
218年(58岁),刘备经法正劝谏率军进攻汉中。但汉军先头部队却被曹军打败,于是刘备遂进兵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相峙。终于在219年春天(59岁),于定军山派部将黄忠斩杀夏侯渊及曹操所置的益州刺史赵颙等。曹操只好立刻从长安率兵西征汉中,刘备在险处死守,不与曹军交战,数月后曹操无功只好退兵,刘备得以攻取汉中。而另一方面,又遣刘封、孟达、李严等进攻上庸的申耽等将,申耽等将见曹操率军返回中原,逐开城投降。
同年秋天,刘备群臣手下上表于汉献帝,希望刘备为汉中王。刘备遂于沔阳设置祭坛场地,陈兵列众,群臣陪位,宣读奏讫,御王冠于刘备为汉中王。后还治成都。提拔魏延为都督汉中太守,坐镇汉中。刘备于是建起馆舍,修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同年冬天,前将军关羽尽起荆州之兵进攻曹仁,禽于禁于樊城。因遭东吴蒙蔽,导致后防空虚。孙权将吕蒙白衣渡江,奇袭杀败关羽,取得荆州。孙刘联盟正式决裂。
遗恨夷陵
220年(60岁),曹操逝世,刘备本想赠书吊唁及赠礼,但不成功。同年十二月,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建魏,当时有谣言指汉献帝刘协已被加害,刘备便穿丧服发丧,谥刘协为孝愍皇帝。第二年(61岁),诸葛亮、许靖、黄权等人上书劝刘备即帝位,刘备便于成都武担的南面登基,以续大汉正统,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四月,大赦天下,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建立宗庙,祭祀汉高祖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刘禅为皇太子。 六月,以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七月,刘备不采纳赵云等人劝告,执意发兵伐吴,声称为关羽报仇,不接受东吴提出的和议。起初,汉军气势如虹,不过吴将陆逊以逸待劳,于222年(62岁)大败汉军。最后撤退到鱼腹,改鱼腹县为永安。后转往白帝城。孙权听闻刘备住白帝,甚为惧怕,遣使请和。刘备答应,派遗太中大夫宗玮出使报命。同时,汉嘉太守黄元举兵造反。
223年春二月(63岁),丞相诸葛亮自成都到达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打临邛县。刘备遣
将军陈曶讨伐黄元,黄元军大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拿,生押致成都,斩首。刘备病危,临终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临终时,与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我死后,你们兄弟要对父亲般奉事丞相(诸葛亮),你们与丞相只是共事而已。)”。四月廿四(6月10日) 崩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诸葛亮上言赞扬刘备。五月癸巳日(6月21日),遗体自永安运返成都发丧,谥为昭烈皇帝。八月,入葬惠陵。
刘备的成功与治国之方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刘备为人厚道、慧眼识人、礼贤下士、品格坚毅、能屈能伸、志向高远,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我以为陈寿对刘备性格解读最为准确到位,刘备性格中的宽厚、沉稳、博怀、重情义、知人善任等这些优点是成为西蜀霸主的潜在决定因素,但仅从其“仁”的方面来谈其治国用人,我以为有所偏狭,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刘备也有其“枭雄”的一面。
三国时期的蜀主刘备采用“仁德爱民”为其治国之本,这最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期待和要求,但这也仅是刘备治国之根本思想,并未概括其全部。刘备真正的治国特色应是“仁德爱民”与“强硬霸道”相结合,只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意将刘备性格特色中霸道的一面加以淡化或者删略。
从刘备仁德爱民的方面来分析,刘备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治国之道。虽然刘备大半生都处于颠沛奔走之中,屡遭挫败,但他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势力判然有别,一有机会便将仁政的思想根植于民心,因而争取到了人心。我以为这不仅是刘备的性格使然,也是刘备智慧的表现。刘备应是在充分、详细地分析了北魏、东吴各势力的优缺点和自身的劣势、不足之后,另辟蹊径,选择了人心真正向往的“仁德”治国的主基调,这也是奠定刘备“三足鼎立”局面的施政基础。假设刘备当时未能选择如此鲜明的政治立场,也许刘备也会同袁绍、袁术等枭雄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暗杀他,但刺客看到他的仁德而不忍刺杀,可见刘备受民众爱戴之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在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正是刘备的亲民,才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就连刘备战败到荆州依附刘表期间,每天都有荆州的英雄豪杰来投靠于他。
刘备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其仁德一面,之所以刘备能成为西蜀霸主,我以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同时兼具枭雄的品质。从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化来看,每逢乱世,总需要一些枭雄来开创新局面,三国之前创立西汉王朝的高祖刘邦是个枭雄,建立大宋政权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个枭雄;从历代的开国之君的性格特点来看,“枭雄”的一面是其成就一代基业的必备要素,只是各人性格中“枭雄”一面占有的比例不同罢了。所谓“枭雄”,是指骁悍雄杰的人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备也是一个骁勇善战、剽悍干练、英雄壮烈、智慧杰出的人物,这便是刘备的“枭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勇于人先、敢于冒险。刘备早年虽兵少力微,但动辄便力战有功,赤壁之战,面对生死存亡之机,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争夺汉中之役,时值59岁,旗下已是兵多将足,但刘备仍在“矢下如雨”之际,亲当矢石,奋勇向前。二是机智应变、深谙权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兵败投奔他的吕布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袭取徐州,失去立足之地后,刘备只得向吕布求和,屯驻小沛,可谓能屈能伸;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借雷霆之威掩饰震惊之情,可谓随机应变;他借截击袁术之名,离开许都,从此摆脱曹操控制,可谓机智锐敏。三是坚忍不拔、矢志不移。在汉末逐鹿天下的群雄中,刘备屡遭挫败,甚至败得很惨,但刘备从未放弃,败而不馁,折而不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每每转危为安,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四是不乏霸气、王道专制。史书记载“愤杀张裕”,张裕原为刘璋从事,刘备入蜀与刘璋相会时,曾嘲弄刘备无须,戏称其为“潞涿君”,刘备因此事积怒在心,后因张裕私言:“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以“漏言”之罪诛杀。诸葛亮上表询问其因,刘备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这是刘备霸道、专制的表现之一。
刘备不同于曹操、袁绍、孙权等人,他一没有官宦背景、二没有家庭显赫的声誉、三没有先业可承,刘备仅是凭借“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点裙带关系白手起家,在天下大乱之时、群雄并立之际开创自己的事业,恰是因为刘备这种集明君枭雄于一身的特色,才使他能降服关羽、张飞、魏延等骁勇悍将,招纳来诸葛亮、赵云、庞统等仁人志士,这是刘备的过人之处,也体现了他的英明神武。如若没有这等“明君枭雄”兼具的特质他是无法驾驭旌下将领谋士、成就一方霸业的。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能够在乱世独树一帜,成就西蜀霸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知人善任的用人才能,这与北魏曹操、东吴孙权的用人特点又成鲜明的对比。通读历史记载,我以为刘备的用人特点主要在于其待人以真、用人不疑、以情留人,《三国演义》中多用刘备的哭来表现刘备的孱弱,但我以为这恰是刘备这个人感情丰富、待人以诚的表现,刘备重情义、重人才,致使众多贤才志士、甚至百姓愿意跟随刘备,而且极忠于刘备。刘备帐下虽人才不如曹操之众,但将才谋士之精却是三国时期其他势力所不及。
刘备的用人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选人才重“精”不重“多”。刘备选人同曹操有明显的区别,刘备重视人才的“质量”,所选人才不仅对其才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对其品行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其所用之人均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如:“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种用人观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开源节流,便于管理,而且有利于果断决策、迅速执行。不过也有他的局限性,导致了刘备旗下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最终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我们反思在现代管理中,在选人、用人上应注重质和量的协调统一。
二是求人才重“才”不重“形”。他用人胆识过人,不求形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被视为天下大英雄,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听取司马徽、徐庶等人之言,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对于容貌丑陋,态度傲慢的庞统,在了解了其真正的才能后,刘备立马自责“屈待大贤,吾之过也!”,“敬请庞统到荆州”,“下阶请罪”,“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此外,刘备在搜求人才时不歧视种族地域,从西凉收服马超之后随即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正是刘备的不拘一格,才使他组建了一支作战、后勤、组织完备而坚强的势力军团,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
三是知人善任,合理配置。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的知人七条策或许是刘备知人识人的真实写照。诸葛亮叹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的刘巴,刘备苦苦追求了十九年,终为所用,数月之间刘备军营、府库充实。刘备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在初次伐魏时用马谡为先锋,招致街亭之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刘备知人、察人的优秀品质。刘备通过其知人善任的才能,将这些“精英”合理平衡配置、优化明晰权责,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佳的人才组合。
四是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用人不同曹操,曹操生性多疑,用人处处设防,而刘备恰恰相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顾茅庐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三军统帅,将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即使在其殁于白帝城之时,仍交待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来成就统一全国的大业。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说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了,刘备立即打断说者,子龙不会离开我的。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并在后来提升李恢为都督。李恢感知遇之恩,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五是坦诚相待,感情留人。对于人才,刘备深深地把握住用人的关键因素——“尊重人才”。善于借助情感的力量笼络人心,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不像有些封建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而造成“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他坦诚待人,使张松因受其礼遇而为其献上西川地理图,并作为内应,帮助其入川;使刺客刘平不忍杀他;他“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终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桃园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演义出“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弃曹奔刘的历史活剧;他兵败当阳,带领十多万百姓逃难,不离不弃。这些都是刘备待人以诚,示人以真的表现,这也是刘备个人性格使然、个人魅力的凸显。
六是赏罚分明,奖惩得当。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尊重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一视同仁,决不姑息,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以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谋一策”。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这种明赏罚、重奖惩的激励制度恰是管理实践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备用人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其成就一方霸业的又一关键因素,而这也正是我们在现代管理中应当学习和借鉴参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备的管理启示
如刘备对自己的评价:“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刘备正是以其与曹操相反的治国之法、用人之道成就了其一生基业,上文中分析到的刘备的治国、用人的优秀品质和才能在当今时代企业管理、乃至其他领域的管理实践中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领导观
刘备的治国思想、用人之道究其根本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范畴,他在领导观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现代管理中施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也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和谐”“共赢”不谋而合,相携统一。刘备深谙管理的内涵,深深抓住了“人”这一特点,把握住了管理的主动性。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作为领导者,应该借鉴刘备的人本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每个团队成员实现其自身价值,促使团队成长、快速发展,方能“济大事”。
二是义以为质、信以诚之、以情感人的管理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情感管理是一门管理艺术,也是一门更高深的管理学科。刘备之所以能笼络众人为其所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拥有一颗尊重平等的心,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以其自身特有的侠义热忱、真情宽厚赢得其部下属众的忠诚。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宽厚、关心、尊重、信任、理解、感动等情感去拨动团队成员的心弦,应唤起团队整体的尊重、平等意识,根据每个人的资质,尊重他们的才能,用情感去经营和管理团队和企业,这不仅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团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文化,每个成员均有极强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这是团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是毅力坚强、矢志不移、不断创新的奋斗观
刘备少时就“素有大志”,他与邻居小孩游戏于家门前的大树下时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自他二十八岁起兵到六十三岁谢世,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不断创新而不放弃自己的进取心。这恰是现代管理理念中重点提倡的核心内容——组建“团队文化”,这与《亮剑》的主题“亮剑精神”不谋而合,一个企业、一个团队需要有屡败屡战、永不气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团队精神,这种不断创新、勇于奋斗的核心管理理念需要长时间积累,需要目标明确,需要领导者矢志不移。管理观念应经历一个从强调“管”的权威性向“管”的制度化、公开化,进而重视对“理”的不懈追求上来,更加强调“理”的重要性,即讲条理、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
四是尽人所能、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的用人观
刘备能准确地识人用人,知人善任。刘备在夺取汉中后,提拔年轻将领魏延为汉中太守而不让张飞驻守,这使三军皆惊。他指出张飞能尊重有才能的将官,但却喜酒后鞭挞士卒,并让这些士卒留在身边。后来,魏延果然成功守住了汉中,而张飞却被部属杀害。管理实践中“知人”和“善任”是用人的关键,这也是管理中的难点,需要克服光环效应、定势效应、首因效应等识人的主观障碍。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应正视人之短而用人之长、之专,不因人之“小恶”而掩蔽人之“大美”,扬长避短,使各类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而且需要做到刘备的任人唯贤、用人不疑;不拘一格、大胆用人;授权善用,把握尺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会用人、用好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文中提到的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而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时、今后的管理实践中仍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