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刘嘉树

简介/刘嘉树

刘嘉树,生于1910年8月28日,河北蠡县刘家营人。自幼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同年应聘于永利制碱公司,任见习技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塘沽,碱厂外岗哨林立,岌岌可危,被迫停工。为保存技术,以利恢复和发展碱业,刘嘉树等7人在李祉川率领下在天津总管理处整理图纸、资料,多次冒险往返津塘,到碱厂内进行测绘、校核,拆卸设备上的主要仪表和部件,销毁文件……年底,他们整理出全套完整图纸,分头携带,穿越日军层层封锁,经海河入海,辗转香港、广州、武汉人川,历数月安全抵达五通桥永利川厂。他们先后参加试验,筹办碱厂。太平洋战争爆发,碱厂被迫停建后的1942年7月,范旭东决定建设吕布兰法小碱厂。刘嘉树负责设计了一套日产纯碱4吨的装置,建在已建的碱厂内,就地利用盛产的芒硝为原料,从10月开始,正常生产优质纯碱,支援了抗战,供应了民需,而且成为解决永利公司职工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刘嘉树氨合成催化剂

1944年范旭东为准备战后建设十大化工厂,在永利公司选派一批技术骨干报考租借法案赴美实习。刘嘉树奉派并考取赴美。进修期间,刘嘉树除到有关碱厂、氨厂和学校实习外,还在永利公司纽约办事处参加十大化工厂的设备订货准备工作。1947年4月,侯德榜与印度塔塔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负责指导米达浦碱厂后,由刘嘉树协助为该厂技术改造收集整理图纸,进行技术准备工作。1947年12月他同张燕刚和郭保国随侯德榜赴印度。侯德榜帮助他们熟悉工厂情况,审定技改方案后回国,由刘嘉树任驻厂专家组组长,抱病同张、郭两位一道组织印度技职员工实施技术改造。他们对部分设备和管线进行了改造,工艺上进行了较多改革,包括提高煅烧炉温度,增加返碱量等等,还帮助该厂新建了日产60吨备件的铸造厂,加强了生产检修能力……经过1年多的努力,使该厂氨耗成倍下降,日产纯碱从50吨提高到了80吨。1949年5月侯德榜再次到米达浦碱厂,带去张佐汤、侯虞箎替换刘嘉树等人,继续完成技术改造,不久即达到了预定日产125吨纯碱的目标。尼赫鲁曾赞誉永利公司对印度碱厂的帮助,是印中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刘嘉树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6月,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刘嘉树归心似箭,紧随侯德榜克服重重困难,途经泰国、香港绕道韩国回国。他回到塘沽,就被任命为永利碱厂改良改造总顾问,负责主持技术改造。当时投资少,只能就原有设备系统进行有限的改造,在注入新技术的基础上填平补齐,扩大生产。刘嘉树竭尽在国外学到的新技术,结合实际,采用双段逆流苛化工艺、三层澄清桶、三层洗泥桶、外热式蒸发器、二效加单效蒸浓碱液,取代原有落后的内热式列管蒸发罐、两次真空滤泥和占地很多的单层澄清桶等,使烧碱车间的面貌为之一新,产量质量直线上升。还把三层洗泥桶用在盐水车间洗泥,取代压滤机,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改造后的烧碱和盐水系统的设备、消耗定额及生产强度,都接近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氨碱系统,他着重对井水和循环水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强化冷却,使纯碱产量大幅度增加,氨耗大大下降,尤其是使夏季的供水紧张得到了缓解。1951年全厂产量比历史最高产量增长近1倍。


刘嘉树在塘沽两年的辉煌成绩,受到了领导机构看重。1951年,他被调到大连碱厂任总工程师,兼管生产技术及设备的改造。当时该厂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他在主持工厂技术工作的同时,着力培养年轻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地先后撰写了20余种技术讲义,把化工原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厂的生产实际,融会贯通一起,亲自开班讲授,很快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他的带动下,大连碱厂兴起了学习技术、开展技术革新的热潮,很快将这个从日本人、苏联人手中接收过来的烂摊子,整治到生产成本低于永利碱厂的国营企业。1951年纯碱产量突破了日伪时期最高水平,达6.59万吨,1952年达9.7万吨。


刘嘉树己内酰胺

由于生产建设的发展急需更多纯碱,国家决定1953年开始对大连碱厂和永利碱厂进行技术改造。化工部调集了国内的纯碱专家,组成以刘嘉树和张佐汤为首的联合技术组,领导两厂的设计工作。为使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担任大组总设计师的刘嘉树首先组织调查研究,制定了设计技术规程。在设计过程中,他要求设计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搜集数据,及时整理,提出方案或意见。他带头白天紧张工作,晚上组织学术报告,讨论方案,边干边学,互帮互学,气氛热烈紧张,成员的水平提高很快,仅用1年时间,相继完成了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刘嘉树以其多学科的渊博知识、丰富的制碱经验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提出了设备高效化和大型化的技改方案和设计原则,成功地领导了大连碱厂技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产。实施大型化、高效化的设备包括φ15米澄清桶、三层洗泥桶、泡沫除尘器、电除尘器、φ.5米碳化塔、φ2.8米蒸馏塔、φ2.5米煅烧炉、13.5平方米滤过机等等。1956年大连碱厂的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生产纯碱达28.56万吨,1957年达30.7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纯碱企业。同时,永利沽厂的纯碱产量也由1952年的9.1万吨提高到了19.4万吨。通过两厂技术改造的实践,还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制碱技术力量,为发展纯碱工业作出了贡献,获得重工业部通报嘉奖。


1955年国家急需食品工业用的碳酸氢铵,刘嘉树主动开发这一新产品,以大连化工厂合成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氨水(母液循环)连续碳化方法生产碳酸氢铵。经他主持设计、施工,一次开车成功。1957年侯德榜提出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正是在这套装置的启发下提出的。它对中国小氮肥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秋刘嘉树调到北京,任基本化学工业设计院总工程师,指导两碱设计。为发展中国的氯碱工业,他与汪汝霖建议开发设计新型电解槽,代替容量小、效率差、能耗高的旧设备。他率先提出新型电解槽的设计草图,并同有关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研究,反复琢磨,提出了高效立式隔膜电解槽的设计图纸,随即与上海天原化工厂合作,进行制造和生产试验,1957年12月,终于取得成功。与旧电解槽相比,产量可提高10倍,电耗降低23%,生产技术指标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这项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氯碱工业的发展,1958年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关于联合制碱新工艺,刘嘉树也做了不少工作。早在40年代初,他就参加了新法制碱的试验研究及筹建工厂的工作,从此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在后来的工作和出国实习考察中,他都非常留心学习和钻研与之有关的技术。1949年11月,刘嘉树随同侯德榜应中央财经委员会和重工业部委托赴大连化工厂研讨修复方案。他十分热心于合并大连化工厂和大连碱厂,采用联合制碱法,改造为生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联合企业。1951年他调到大连碱厂工作后,对大连化学厂继续开展的“联合制碱法”实验室试验和日产10吨的中试装置十分关心和支持,经常参加研究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1957年7月中央同意大连化学厂与大连碱厂合并,发展联合制碱。化工部决定由刘嘉树、李祉川、王楚等组成设计组,着手筹建大型联合制碱生产车间。不幸的是,随即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使他也受到影响,未能参加“联合制碱法”大生产车间的设计工作,但主要工序结晶器的选型与结构等关键技术,他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他调回大连化学公司任副总工程师兼碱厂总工程师。他对正在建设的联合制碱大生产车间十分关心,实际上担当了建设指挥部现场总指挥的角色。根据他几十年的悉心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数据、资料和意见,尤其在结晶器等设备的攻关定型,二次加盐与二次碳化的工艺条件等问题上,对“联合制碱法”技术过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64年12月10日,在国家科委主持下,“联合制碱法”通过了国家鉴定,之后经推广成为中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重要生产方法之一。刘嘉树为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嘉树电子显微镜

刘嘉树重才好学,酷爱读书,善于应用书刊资料,知识甚为渊博。他习惯白天忙工作,晚间看书治学,深夜不息,数十年如一日,直至临终之时。美国出版的Perry&Hilton所著《ChemicalEngineer’sHandBook》这部几百万字的巨著,他反复通读过3遍。他生活简朴,包括在国外工作期间,也总是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购买重要的书籍资料,还手抄和拍摄了大量外国书刊摘要和文献照片,珍藏起来。所有书刊资料都分门别类、系统、规则地陈列在他自己设计的“精巧书架”上。这些书架都可一分几段,合上盖子就是一大批木质的“标准包装箱”,可立即托运。运到目的地,打开箱盖,按顺序摆放,重又变成一组可立即取用所需书刊资料的书架。这是他1949年回国时运回的主要“行李”,也是他后来多次调动搬迁中书刊资料无一散失、装运取用方便快捷的法宝。他十分珍贵这套知识宝库,但却毫不自私保守,非常乐于对好学上进的青年开放,也热情用以支持工作需要。50—60年代,不少好学的青年技术人员经常向他借阅,定期归还,他也为此建立了一套借阅方法,俨然成了他们共有的小图书馆。为了帮助青年技术人员普遍掌握流量计算技术,他主动从中提供了大量美国AsME标准和日本引用德国的DIN标准相对照,帮助他们解决计算上的难题。精制盐水车间投产以后,要求按每小时检测数据累计当天的盐耗,为了减轻当班工人计算的烦难,他及时把自己珍藏的《列线图与经验公式》一书借给车间技术员,很快帮助他们搞出了一套“矩形四变数的图示算法”使值班工人很方便掌握应用。60年代初,另一位工程师借用这本书作基础,在一个学习班上传授列线图的各种绘制方法,深受许多技术人员欢迎。刘嘉树知道后,主动把他这方面的藏书共4本全部赠送给这位工程师,并对他说:“你这样钻研,又教会更多人,我很高兴。目前我任务重,无力像你一样,希望你能利用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嘉树为提携后进,共同搞好工作,还勤于笔耕。他的著述译文甚多,公开发表者逾80万字。在联合制碱工程施工调试的紧张进程中,刘嘉树仍不分昼夜博览有关技术难点的大量书刊资料,边读边选摘且笔译出来及时印发给大家学习钻研,从技术工人到设计、科研人员,概不例外。刘嘉树的重才好学精神和举措,甚受科技人员敬重,对搞好技术工作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刘嘉树为人耿直,作风正派,工作认真,勇于负责。甚至在他身处逆境时仍心系工作。在内蒙古期间,他不辞辛劳,深入穷乡僻壤考察天然碱资源,整理出《中国天然碱概况》一文,系统论述了天然碱的分布、贮量、加工技术等等,为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天然碱资源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倍受冲击,在不允许担任一切职务的情况下,只要有机会,他仍积极深入车间和试验小组,关心技术工作,主动帮助解决技术问题。1975年秋,邓小平复出,他甚受鼓舞。这年11月,他写出了最后一份技术建议书,建议公司领导采用低温甲醇洗涤脱碳技术。接着,大连市决定召开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座谈会,邀他参加。他更加振奋,星期六晚上也不回家,加班准备发言材料,因疲劳过度,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大连病逝。

个人简历/刘嘉树

1910年8月28日出生于河北蠡县刘家营村。


1934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化工系,同年入永利制碱公司工作。


1938年任永利川厂碱厂工程师。


1944年赴美实习深造,并任永利公司驻纽约办事处工程师。


1947年12月赴印度塔塔公司米达浦碱厂协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任驻厂专家组组长。


1951年任大连碱厂总工程师。


1956年任化学工业部基本化学工业设计院总工程师。


1958年任内蒙古石油化工局总工程师兼化工设计院总工程师。


1961年任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碱厂副厂长、总工程师。


1964年任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75年11月在大连病逝。

主要论著/刘嘉树

1刘嘉树,鲁波.与王善政君商久大板条架.海王,19407(10):236


2张燕刚,刘嘉树,氨碱法化工研究.海王,1944,5(30):202


3刘嘉树,纯碱工业的进展.化学工业,1957,11—12


4刘嘉树,在川钠厂用的工业结晶过程.纯碱技术,1962,1(65-95)


5刘嘉树,中国天然碱概况.纯碱技术,1962.5(1—35)


6刘嘉树,中国纯碱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纯碱技术,1962,8(1)


7刘嘉树,利用纯碱厂蒸馏废液为菱苦土生产氯化镁再电解成金属镁的方案.纯碱专业分册,1963,4(1—2)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