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刘元方

刘元方刘元方刘元方为消歧义词条,到2009年1月为止,网络上搜索到刘元方同名人物有两位,分别是:1、刘元方是中国的一位放射化学家;2、刘元方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教授。本词条着重介绍刘元方放射化学家,刘元方教授归为一个目录介绍。

个人简介/刘元方

刘元方刘元方放射化学家刘元方,男,是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防科工委高放射性废物处置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曾任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化学联合会(IUPAC)放射化学和核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研究专业:放射化学。刘元方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风格/刘元方

刘元方认为,研究学术首要条件是要正学风,学风不正 创新难成。刘元方认为,中国国家和人民给予院士群体很高的荣誉,其行为尤其是科学行为应该成为楷模和表率,中国科技工作者也都在看着院士们的行动,中科院院士的一言一行影响都很大。许多中科院院士都是做老师的,为人师表,首先应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更应以身作则,对年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元方认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埋头苦干、潜心研究,才能产生比较大的、创新性的成果。而在中国现行体制下,研究人员的个人利益,举凡获取项目资助、评职称等等往往与发表文章的数目相联系,必然促使大家多发表文章而忽视文章的科学价值。当学术性的东西与现实的物质利益紧密相连的时候,要多少人坚持优良的学风,守住道德底线。这样研究才能更上一层,回馈社会。

个人经历/刘元方

刘元方1931年2月7日出生于镇海城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镇海人。

1948年-1949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求学。

195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

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1981年在美国Lawerance Berkeley美国国家实验室进修,刘元方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 G. T. Seaborg教授。

1987年-1988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所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到2009年1月为止,刘元方仍然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83年)。

自1952年来,刘元方被认为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创立和建设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刘元方在中国开创热原子化学研究。1960年,刘元方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台5万转/分的浓度集235U的气体离心机。1980年,刘元方到美国国立LBL(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博格(G.T.Seaborg)教授的超重核组工作。这个研究组当时主要从事重锕元素的重离子核反应研究。刘元方相当独立地进行97号元素锫(Bk)的化学工作,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同时还建立了从核燃料废液中提取Rh、Pd、Tc的优于当时国外的先进流程。

1993年-1995年,刘元方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放射化学与核技术委员会主席。这个委员会汇集另外国际上有名望的放射化学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和撰写反映放射化学和核技术领域前沿研究的课题报告,供各国同行参考。全部工作本身是没有报酬的。刘元方与委员会的成员们共同努力,完成了一批被认为是很有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报告,均已在IUPAC主办的《纯粹与应用化学》上发表。刘元方的三个研究报告,获得较高评价,均已发表。到1995年,刘元方任期已满,离开了这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刘元方表示,他仍深深怀念着这个十分友好的国际合作集体,并感谢这个集体对他的帮助、支持和信任。

个人荣誉/刘元方

刘元方自1952年来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作过许多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被认为在创立和建设中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贡献。

1960年刘元方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台5万转/分的浓集235U的雏型气体离心机;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251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251Bk的衰变纲图等。

50年代开展了热原子化学研究。组织建成了每分钟5万转的六氟化铀气体高速离心机。

20世纪八十年代起,刘元方系统地开展了放射性核素标记抗癌单克隆抗体化学的重要研究,其中,111In标记化学等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负责的“从金属川矿中提取铑和铱的新方法”,获中国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1994年以来,在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研究中作出了优良成果,研究了尼古丁、MTBE、丙烯酰胺等分子的基因毒性;1994年-1998年,刘元方用加速器质谱法测定了尼古丁和DNA,组蛋白的加合,揭示了尼古丁是潜在的致癌物。

2001年以来,积极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在《Phys. Rev. C》,《 Nucl. Phys. A》,《 Nature Nanotechnology》,《 Radiocarbon》《 Carb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约160篇,著有《放射化学》(科学出版社,1988年)、《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书四种。刘元方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领域发表论文120篇,有专著3种。近年来,他在从事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的研究中,又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术职务编辑/刘元方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
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1990-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2-
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国际委员会副主席,2002-
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6-
中国高放核废物处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5-
前任学术性职务: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委员会衔称委员,1987-1995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委员会主席,1993-1995
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1992-2004
研究课题
加速器质谱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Bio-AMS)
研究有毒小分子(例如尼古丁、甲酸、MTBE,丙烯酰胺等)与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的加合作用,判断小分子的基因毒性。
采用AMS-HPLC联用,研究加合物形成的机理。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化学功能团化以及毒性和医学应用研究
研究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生物分布和毒性。
研究化学修饰后的碳纳米管,富勒烯和其他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和肿瘤靶向。

论文专著编辑/刘元方

LiH.,WangH.,LiuY.etal.,Bindingofnitrobenzen
刘元方文集
刘元方文集
etohepaticDNAandhemoglobinatlowdosesinmice,Toxicol.Lett.139,25-32(2003).
ChengY,LiHL,LiuYFetal.,Inhibitionofnicotine-DNAadductformationinmicebysixdietaryconstituents,FoodChem.Toxicol.,41,1045-1050(2003).
LiHL,WangHF,LiuYFetal.,BindingofnitrobenzenetohepaticDNAandhemoglobinatlowdosesinmice.Toxicol.Lett.139-146,25(2003).
WangHF,LiuYF,ZhaoYLetal.,Biodistributionofcarbonsingle-wallnanotubesinmice.J.Nanosci.Nanotech.4(8),1019-1024(2004).
XieQY,SunHF,LiuYFetal.,Adductionofacrylamide(AA)withbiomacromoleculesinmiceatenvironmentaldoselevelsstudiedbyacceleratormassspectrometry,Toxicol.Lett.163,101-108(2006).
YuanfangLiu,HaifangWang,Nanotechnologytacklestumours,NatureNanotechnol.2(1),20-21(2007).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