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租车
出租车,台湾称作计程车,广东及港澳地区称为的士,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一带则称为德士;是按表收费的交通工具,收费一般较其它交通工具高。出租车英文“TAXI”为“taximeter”之略称,即为“计程表”或 “里程计”。其实TAXI在九国语言中拼法都一样: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葡萄牙语。
出租车的辞源释义
其实,taxi 的出处颇有渊源。早在18世纪,如果一个富有的英国人想进行一次短途旅游,他往往会雇用一辆单马双轮轻便车(cabriolet)。Cabriolet一词来源于一个法语动词,意思是“跳跃”。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用这个单词的缩略形式“cab”来指城市中专供出租的大型马车,今天我们常说的搭乘出租车(catching a cab)就是由此而来的。
此外,那时的出租车也被称为hackneys或hacks,取自法语单词haquenee(horse,马)。时至今日,许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仍被称为hackies。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乘坐出租车也是要花
钱的。在早些时候,出租车司机根据估计的路途距离来收取车费。但到19世纪晚期,有人发明了可自动测量车辆实际行进距离的计程器(taximeter),这个单词取自法语里的taxe (相当于英语的tariff)和metre(相当于英语的meter)。正是由于计程器的发明和应用,出租车很快就被人们称作taxicab,或简称为taxi。
“打的”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语,而是源自粤语。出租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香港和广东地区较早出现,于是粤语中也就相应地有了“搭的士”的说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这一新事物也成为内地社会生活的需要,“搭的士”的说法就传到了内地。不过“搭的士”的说法传到内地却成为“打的”,那么,这“搭”和“打”的一字之差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可能与“搭”、“打”的音义有关。
出租车政策
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出租车在公共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城市的出租车完成的客运量占到公共交通的10%以上,有的城市高达20%、30%。因此,合理的出租车政策是城市交通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管理城市出租车的政策重点是对出租车供给规模与其服务价格的控制。
1.出租车供给规模控制。即限定城市的出租车数量,一般是通过控制出租车营运牌的投放量来实现的。出租车营运牌作为一种资源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这一资源的利用好坏直接关系到出租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城市投放出租车营运牌的制度,主要有审批制(即签发)和拍卖两种方式。前者的营运牌是通过政府审批取得,一般不收费,或象征性收费;后者的营运牌是通过竞价方式投放。长期实践证明,审批制容易滋生腐败,应尽量不采用。但是,完成竞价过程的招投标制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支撑,缺乏成熟市场的竞争公平,就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招投标。因此,一般来说,对于出租车市场发育良好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出租车需求较大,营运牌的“资源含量”较高,就要实行公平的招投标制;对于那些出租车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的中小城市,可以实行审批制。
2.出租车服务价格控制。出租车服务价格控制是运输价格规制中最严格的一种。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出租车都实行由政府核定的统一价格,且没有浮动幅度。出租车价格的一般采用的是行程运价,即起步价+行程运价。这种定价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出租车服务的定位。一般有三种情形:(1)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公共交通的一种普遍形式,因而运营的宗旨是尽量满足需求,但是不像其它公共交通形式那样给予补贴。制定出租车价格的依据是完全成本,即等于成本+正常利润;(2)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公共交通的一种“高档”形式,因而补贴是不必要的。制定出租车价格的依据是均衡价格,即随行就市,由供求关系最终确定价格;(3)把出租车服务看成是一种“享受”型的公共交通,相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交通方式,出租车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不仅不应补贴,还有必要通过它实现转移支付。因而出租车的价格既不考虑完全成本的大小,也不考虑均衡价格的高低,而是按这类乘客的“负担能力”收费,即以乘客负担能力大小为依据制定出租车服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