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经历/冯端
冯端,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冯端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他曾在中央大学与南京大学任教。
1984-1988年兼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86-1995年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1995年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冯端是我国著名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以金属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著作闻名于世。
冯端的科学成果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2000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冯端的科学著作获得了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冯端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兼副主任,1996-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人物概括/冯端
其一门教授,长兄焕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姐慧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二哥康为中科院院士。冯端
冯端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家。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长出了钼、钨单晶体。70年代对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在第一届国际畴结构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
80年代以后主攻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准位相匹配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培频增强效应等高水平科研成果。
创办了国家固体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金属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际上第一部专著。还著有《钼单晶体中亚晶位错结构的研究》、主编《χ射线衍衬貌相学》等论著。
1982年因“晶体缺陷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冯端是一位未出国留学能成为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在于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以苦为乐,自找苦吃”,并实现他“谋事在人”的座右铭。
个人荣誉/冯端
冯端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并兼任
冯端在院校做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进展》主编、《固体物理学大辞典》主编、《凝聚态物理学丛书》副主编等职。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今改院士)。1991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从50年代开始进行金属物理学的研究,1959年对钼、钨、铌等难溶金属中的位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发展了利用侵蚀法观测位错的技术,澄清了体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中的位错结构,同时主持撰写了我国该方面第一本专著《金属物理》。7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在发展应力双折射貌相,X射线衍射貌相、电子显微镜观测技术和成像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晶体中的位错等多种缺陷的类型、分布及其起源,提出在晶体生长中避免和控制缺陷的方案,提高了晶体质量和器件性能。在相变物理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现。
冯端
这些发现为解释相变结构变化特征和缺陷在相变中的行为提供了直观信息,对发展铁电相变的微观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冯端还指导将研究方向朝控制微结构来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发展,通过人为地引进周期性分布的畴界,制成多种聚多畴晶体,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接近理论值的倍频增强效应,确立了亚微米层的光、电、声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新体系,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冯端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学术领导,在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荣登榜首,他本人亦荣获“金牛奖”。80年代中期,他将《金属物理》一书全面改写成《金属物理学》,取材新颖,自成体系,密切沟通凝聚物理学和教材科学,成为这一领域国际上的第一部专著。
近年来,他总结了凝聚态物理的过去、现在与展望,并出版专著《凝聚态物理学新论》。
科研成果/冯端
中国科学院
冯端60年代初即选择体心立方结构的难熔金属为突破口,采用浮区区熔法显示位错的技术,澄清了体心立方金属中位错的类型及其组态等问题。
1978年后,又以在激光技术中获得重要应用的复杂氧化物单晶体为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如浸蚀法、应力双折射貌相术、X射线貌相术、电子显微镜衍衬像及高分辨率像等观测技术,对这些晶体中的位错、畴界、生长条纹、生长区界面、包裹体等缺陷的类型、分布进行研究,并追溯其生长和相变中的起源和探索其可能的物理效应。
基于对铌酸锂等晶体铁电畴深入研究,掌握了制备具有周期性畴结构的晶体生长技术,冯端于1980年制备了周期为微米量级的聚片多畴铌酸锂晶体,在实验上首次全面验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鲁姆伯根(N.Bloembergen)关于非线性光学的准位相匹配理论,实现了铌酸锂晶体的倍频增强效应,从而在国际上领先开拓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微结构化这一新领域。
随后,又在不能位相匹配的钽酸锂晶体中实现了准位相匹配,并研究了周期畴结构的形成机制。1996年4月中美“用于非线性光学及相关领域的微结构晶体”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表明国际上已承认他的领先工作。
这些科研成果使冯端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其中包括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及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物理)。
任职情况/冯端
中国科学院冯端院士等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冯端
中国科学院冯端院士被聘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复旦大学金晓峰、龚新高教授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副校长陈启元出席聘任仪式并向冯端院士等颁发了聘书。复旦大学名誉、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在物理学院会议室举行。聘任仪式由人事处副处长唐中阳主持。物理学院院长杨兵初在聘任仪式上介绍了冯端院士、金晓峰教授和龚新高教授的简历。陈启元副校长宣读聘任决定,并向冯端院士等三人颁发聘书。
冯端院士在接过聘书后发表了讲话。他简要地回顾了自己在求学、从教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勉励青年教师和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并祝愿中南大学越办越好。校办、人事处、物理学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物理学院的教师代表等出席了聘任仪式。在升华楼前栋101室,冯端院士、金晓峰教授分别以《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什么陂莫合金会是软磁材料》为题,给物理学院的师生们作了精彩的讲座。
相关作品/冯端
材料科学导论
溯源探幽:熵的世界/“物理改变世界”丛书
凝聚态物理学(上卷)(研究生推荐)
材料科学导论——融贯的论述
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晶态面面观
作品介绍/冯端
材料科学导论
本书为材料科学的入门教科书。强调了不同类型材料问题的共同基础。对全局“综览”之后分四篇来论述。
冯端—材料科学导论第一篇为“材料的结构”。首先揭示了理解材料结构的主要线索,然后分别讨论了晶态(包括了准晶)和晶态以外(包括玻璃与软物质)的结构。接着四章讨论了材料的实际结构,其中包括了点缺陷,位错与错,表面与界面,以及多层次与非均质结构。第二篇为“材料的物性”。在介绍了理解特性的必要理论基础之后,逐章论述了输送性质,磁性,超导电性,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第三篇为“材料制备的科学基础”。在简单介绍材料制备技术之后,分章论述了相图,与固相反应及相应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述了材料制备的前沿问题,诸如外延生长,生长界面的稳定性(枝晶与分形生长)和软物质的自组织。最后以“展望”一篇,分别对材料表征,材料设计,计算相图和新材料探索等方面的前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全书视野开阔,论述融贯,内容新颖,内容新颖,可以作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系,化学系高年级学生用或研究生用的面向21世纪的材料科学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材料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