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冯志强
冯志强,男,196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履历/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1988年7月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参加工作;1996年3月就读英国里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博士研究生,1999年4月毕业后任英国瓦特大学(Herrot-watt)石油工程系研究员(博士后)。2000年8月,他拒绝国外石油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大庆油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总地质师,2002年1月任大庆油田研究院总地质师。他组织开发的实验新技术中,2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发展地质理论/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冯志强
提出新的河流分类体系和新的河流层序地层学模式及预测河流三角洲砂体的新理论、新认识。在国外留学期间,冯志强就读的英国里丁大学是欧洲唯一的一所专门的沉积学研究机构,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对松辽盆地的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学习研究中。他首次提出用规则度来描述曲流河的形态,定量定义了规则度,而且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规则度比原来常用的弯曲度更能体现曲流河的演化程度,更好地预测河体的发育特征,其研究报告得到了世界最著名的河流及陆相层序学专家的重视。回到油田工作后,为了使大庆油田的地质理论有新的突破,他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勘探研究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地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推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松辽盆地取得新发现提供了依据。他率先把国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引入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使之成为松辽精细勘探的关键技术。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分区分层编制大比例尺精细构造图、沉积微项图、砂岩分布预测图,建立了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对齐家—古龙地区上部含油组合的沉积体系以及砂体分布规律进行预测,识别圈闭35个,石油潜在资源量为2.1亿吨。目前,有21个圈闭钻探获工业油流,其余14个圈闭也成为开展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地区。
冯志强
推广坡折带和优势运移通道等控油理论,为勘探取得新发现指明了方向。他在组织推广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应用了湖盆坡折带理论,为齐家—古龙凹陷及以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指出斜区的透镜状岩性油藏、凹陷边缘的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阶地区的构造—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及斜坡区的地层岩性圈闭、微幅度构造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寻找的主要目标。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二维地震与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二次解释,认清了这一复杂油气藏的地质规律,并运用优势运移通道等控油理论,提出了“生油洼槽控油,主干断陷油气运移,多层油气聚集”的断陷盆地含油系统新认识,为指导海拉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做出了贡献。
组织技术攻关/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勘探取得新突破,仍然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根据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量为90.26亿吨,目前探明的有55.83亿吨,探明率为62%。虽然勘探程度较高,但勘探潜力仍然较大。近两年来,随着向斜找油地质理论及配套勘探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推广应用,在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发现并初步形成4个亿吨级储量后备区、4个3000~5000万吨级储量后备区和5个甩开勘探区,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仍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深层天然气勘探实现历史性突破,有望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战场。通过加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复杂勘探目标准确成像与识别技术的攻关,深层天然气勘探实现了产能和气藏规模上的新突破。徐深1井钻探发现了估算地质储量3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气藏,是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最大发现;卫深5井获日产46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芳深801井、肇深10井也获得日产4-6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展示了深层多层位、多种类型气藏勘探的良好前景,表明深层有望接替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战场。
海拉尔断陷油藏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具备加快勘探的资源基础。海拉尔盆地16个凹陷总计拥有石油资源量6.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783亿立方米。目前,已在3个凹陷、8个构造带获得工业油气发现,贝尔、乌尔逊两个凹陷已提交石油探明地质储量2009万吨,特别是贝16井喜获日产125.8吨的高产工业油流,估算石油地质储量2500多万吨,储量丰度每平方公里600万吨以上,是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之外发现的丰度最高油藏,展示了海拉尔盆地具有探明1亿吨储量的资源基础。
创新勘探管理/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组织实施“课题制”。组织勘探系统9个课题组进行“课题制”试点,运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课题制”打破了传统的人员使用方式,赋予了课题负责人应有的权力,优化了人员的结构,增强了团队精神,发挥了分配机制应有的作用,激发了科技人才大潜能,提高了工作效率。2002年,在勘探工作实际工作量较往年增加一倍,而勘探系统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科研生产任务。
整合研究科室。确定了以生产为核心,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原则。将勘探系统由以往的规划部署、基础地质研究、区带井位部署和储量研究三大部分,变成更加合理的规划部署、科研、圈闭优选评价、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四个层次,对勘探系统大胆进行了重组,由原来的按照工作性质分科室管理,向按照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划分科室的方向转变,避免了几个科室研究一个区域,相互沟通不够,重复研究的现象,理清了勘探研究和生产部署的层次关系,使科研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推进观念更新。在勘探系统首创了“勘探管理”网页,设立了勘探“桥”和“总师热线”专栏,运用全新的管理观念,对勘探项目和专题进行的网络化管理。注重帮助科技人员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设计,引导项目组长在科学决策、换位思考上下功夫,用创新思维来从事科研指挥工作。目前,勘探系统每个单位都制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每个博士生都承担着定位的研究任务,实验室改变了原来简单的基础研究,逐步向开放实验室建设迈进,促进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
注重借用“外脑”。针对大庆地震“反演”技术比较落后的实际,冯志强在海拉尔盆地震“反演”项目招标中,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12家地震解释公司竞标,让科技人员从中认识不足,明确研究方向。组织召开大庆油田勘探战略研讨会,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科院等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围绕油田勘探开发的前沿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开阔了科技人员视野,提升了科技人才的素质。
作为归国技术人员,冯志强始终不忘祖国和油田对他的培养。他作风朴实,工作扎实,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时刻以油田发展为重,以科研生产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物探公司工作时,他和前线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回到研究院后,他更是不辞辛劳,与科研人员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经常加班到深夜,表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他先后主持8个公司级以上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深层天然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获油田公司特等奖。虽然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都凝聚了他的思想和智慧,他却拒绝在成果报告上署他的名字。他注重的是多出高水平的成果,注重的是多培养一流人才,从不注重个人的名利,体现了一个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
主要贡献/冯志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技术顾问]
50年代参加我国西部地质调查,参与发现冷湖油田,获”青海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60年代转入海洋地质调查,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主要发现人之一;
主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首次在我国海域开展1:20万区域海底不稳定性调查研究,开拓了我国海洋灾害地质及工程地质调查研究新领域。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矿部找矿特等奖记一等功,地矿部地质勘查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