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农村能源

什么是农村能源

农村能源是指主要用于农村生活、生产的生物质能(沼气、秸杆、薪柴等)、太阳能、风能、地热、微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狭义的农村能源系指农村应用的能源。由于在农村既有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也有能源<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因此农村能源既包括外界输入的商品能源,也包括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广义的农村能源是指农村的能源问题,是对农村范围内的各种能源以及从开发(或输入)至最终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及管理问题的总称。

农村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对于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商品化的、清洁的能源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消耗能源,而且也生产能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是很好的能源资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种植能源作物如生产生物柴油的油料作物、生产酒精的甜高粱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一要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尤其要加快从传统的生物质能利用向现代生物质能利用的转换,如秸秆气化、发电、供热、沼气技术等二要密切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融人整个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使之成为农村干部群众能直接体验到其效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三要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由于无污染和可持续的特点,可再生能源将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重要能源战略。

1.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经济模式,即以沼气池建设为核心,带动畜禽养殖通过沼肥综合利用生产优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并结合厨房、猪圈和厕所改造改善生活环境。其主要思路是从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元内部挖掘潜力,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增加农民优质燃料供应和增收为出发点.同时达到遏制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商效利用为核心的能源环境产业

能源环境工程是由大中型沼气工程逐步发展而来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强调以能源生产为目的,对环境治理功能重视不够。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有机肥料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因此人们开始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用于处理粪便,治理环境,生产有机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目的从单纯获取能源转向了能源与环境并重,同时综合利用沼渣和沼液,形成了能源环境工程模式。能源环境工程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治理了环境污染,而且通过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如商品化有机肥生产)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燕。加快能源环境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是“十五”期间的重要方向。

3.以生产液体燃料为主产品的能派农业

能源农业是指以提供能源资源及其转换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能源农业的范畴不仅涵盖了传统概念上的种植业,即能源作物品种的优化选育和栽培、收获和储运,而且还包括了其所产生的能源资源的加工转化和二次能源的利用等相关活动。美国、巴西、欧洲等国家开发种植能源作物的经验表明,农业可兼有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的双重性。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当开发种植以提供能源资源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如甜高粱、甘蔗、木薯、油料作物、高能速生薪炭林以及油料树种等,它不仅提供了能源,也是有助于增加和稳定农民收人,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此外,考虑到有限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将会枯竭,并且其利用对环境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而以光合作用为主要生产过程的农业能源资源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的生产和利用能够达到温室气体“零排放”效果,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石油进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开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液体燃料如乙醇和生物柴油等势在必行,并应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之一。

4.以提供产品、工程施工和技术服务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大力推进以提供产品、工程施工和技术服务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采取应对措施,适应加人WTO的新形势:一是充分利用WTO的有关条款制定相应政策;二是抓住可能的机遇如CDM等加快利用外资和技术;三是扩大国内外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四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稳住市场并主动走向国外。建设有利于新技术普及推广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产业体系。

要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技术含量;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推广价廉质优的产品,打破地方封锁,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迅速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制定规范化、系列化的产品技术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产品出口和对外技术援助等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5.以“小型公益设施”推进西部可再生能源建设

西部地区以及东中部贫困地区的农民的能源设施建设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财政部把农村能源项目纳人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范围,安排专门资金予以项目补助。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操作的农村小型工艺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村能源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利用四个方面。项目重点在农村能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粮棉主产区,补助内容包括建设工程的设计费、技术服务费、主要原材料(水泥、砖、砂石料)和配套设备的部分经费补助。补助对象主要为项目区农户。要以“小型公益设施”为突破点,全面推进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

发展农村能源的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来看,2l世纪是缺能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种耗能产业的不断增多,化石能源资源越来越少,许多濒于枯竭,世界各国正在寻求多种能源方式以满足继续发展的要求。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中指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目前,我国农村能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普遍使用薪柴、秸秆等传统生物质能,能源利用效率低,对环境破坏大;另一个是在有些地区商品能源使用达到一定的比例,导致大量秸秆堆放田间地头或是场院周围,这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是对资源的浪费。

目前中国有8.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61%田靠传统生物质资源。急速发展的乡镇企业所消费的能源已达320Mt标煤,占全国商品能源总消费量的1/4。中国依靠着世界7%的耕地改善着世界23%的人口的食物供应,还需继续投入大量能源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并支持农村经济腾飞。由此可知,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有其特殊性,必须研究制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的发展之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能源,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农村的能源问题更为严重,农村的用电一遇到供电紧张就拉闸断电,农民买了电器也不能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农村能源,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2.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战略意义而言,这也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据专家估计,目前农民人均能源消费比城市约落后15年,按国家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全国总能耗将达35亿标吨,从理论推算农村在目前基础上需提高亿标吨以上的供应量。发展农村能源是体现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

3.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发展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就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一沼一果(粮、菜)”能源生态经济模式,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户有一口沼气池,不仅可解决生活用能问题,每年还可提供有机肥料约20吨,节柴2000公斤以上,户均节支增收1000-2000元。

4.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通过力口快农村能源发展,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项目建设等,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阻断疫病传染源,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5.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生物质等能源,不仅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院等建设,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宝”(燃料、饲料、肥料),实现了社会要生态,农民要致富的目标,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主要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

一是商品能源极度短缺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基本上没有外界能源的输入,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农田耕作和收获,利用人力和风力提水灌溉农田,家庭炊事燃料则主要是秸秆和薪柴等自生能源,仅有的能源输入是每年仅几千克的照明用煤油。解放前称煤油为“洋油”,就是我能源短缺阶段的真实写照。

二是商品能源适当发展的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电网的逐步建立,部分家庭采用电力照明,由于供应极不稳定和农户收入很低,所用电力极为有限。至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但消费的商品能源(煤,油、电)却只有全国的15%,约1亿吨标煤,农村所耗电量(包括农村生产耗电在内),只有330亿千瓦时,人均年耗只有40千瓦时。由于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当地生物质能的合理提供量与需求量之间出现了缺口,家庭炊事燃料普遍不足,其短缺严重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本来就较为恶劣地区。随之出现的对生物质(秸秆和薪柴)的过度采伐,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1979年在全国范围内调查表明,竟有2/5的农户全年缺烧三个月上,农村的生活用能(炊事、取暖)以及许多农产品加工,如制茶、烧烟叶等,主要靠烧薪柴和秸秆,年耗实物量高达6亿多吨,其中2.4—2.6亿吨的薪柴中有四成至三成是由过量采樵掠取,这是加剧我国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商品能源快速发展的阶段。1979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农业、林业产量的提高,使得秸秆和薪柴的可提供量大幅提高,加之节柴灶、沼气池等技术的推广,基本解决了燃料不足的矛盾。1982年确立,并经1986年修正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其目标基本上限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试图通过发展沼气、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以及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小煤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能源建设道路。随着商品能供应的市场化,农民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煤炭、燃料油。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使得农村电网损失率大幅下降,电力成为农村家庭用能中增长最快的能源。遍布城乡的液化气代销点使得农民可以较方便地购买液化气作为家庭的燃料。

近年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年均增长6%)。煤炭、油品、电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20%和16%,油品和电力年增长率最为迅速。虽然增长迅速,但人均能源消费约为城市人均能源消费的18%,差距仍很显著。

相关产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