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是不同国家农业经济运行超国界逐步融合并构成全球体系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依据农业比较竞争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通过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等国际合作化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经济整体。
简言之,农业国际化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农业资源和市场,参与农业国际分工与交换,以达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国际化的特点
(1)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
农业国际化判断的标准不是单纯的国际市场准入问题,而是全方位的与国际惯例接轨。即在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制度和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均符合经济国际化的要求,按国际化要求组织产、供、销的各个环节。
(2)农业国际化是整体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系统工程
一国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富国强民。农业国际化正是整体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系统工程。在实施农业国际化过程中,为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实现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农业国际化应该说是一个崭新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世界的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在变化,因此,农业国际化也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应把市场全球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农业组织化、农村城市化,这一系列的“化”组合起来,推动农业国际化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农业国际化的基本内容
(一)生产国际化
农业生产的国际化,即农业生产过程本身超过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农业国际化要求一国按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利用的思路,把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放到全球范围内综合考虑,选择最佳地点、最佳方式,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把农业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同时,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市场和销售国际化
市场和销售国际化是农业国际化的最基本和主要的标志。市场和销售的国际化,即到世界市场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各国之间的流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它要求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组织种养、加工,使本国的农业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就是在农业上要扩大与各国经济技术的合作化与交流,特别是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化与交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提高本国的农业技术、质量水平,提高本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投资和金融国际化
投资和金融的国际化,是指农业领域广泛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又要以有效的方式吸引大的跨国公司来本国投资农业,同时加强推动农业项目的国际合作化。
(四)竞争国际化
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下,农产品市场是逐渐开放的世界大市场,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日益激烈。一国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有激烈的国际竞争。一国的农业竞争力应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农业国际化的趋向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循环中。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新阶段,因此,要抓住机遇,积极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在推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1)扩大对外开放,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加快农业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