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内观疗法

基本简介/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李振涛教授赴日本奈良内观研修所与三木善彦教授合影“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自我精神修养或者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内观疗法可以称作“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

内观疗法(Nai kan therapy)是由日人吉本伊信所创的心理治疗法。一部“内观”的历史即一部吉本伊信的历史。根据吉本的自述,他就读小学二年级时,家中的四岁妹妹死了,母亲非常难过,从而对宗教的信活动更为积极,吉本每天和母亲到寺里参拜,因而有机会接属到日本净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养法,称为“身调”,即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吉本认为不眠、不饮食相当痛苦,将会阻挠人求道进取之心,而且不能持久。吉本把“身调”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做,并改称为“内观”。


吉本在“内观四十年”曾说:“只要有觉罪恶感(尚未自觉到无常感),其精神生活的内容就有一大改变,年轻人都可以改造成坦率而诚实的人格。”换言之,“身调”只以“宿善开发”的刹那为目的,“内观”则放弃其宗教色彩,以人格的转变为目的。


吉本自己在进行内观时,总共经历了四次才成功。前两次都是被迫进行,因而无法忍受生理上的痛楚而放弃,第三次虽是自愿,但也因饥饿而放弃,直到第四次,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大悟。吉本对于此修行法只限于狭窄的宗教团体和少数人的作法感到疑惑,加以修改,期能推展。


1945年,吉本发行小册子,封面写“反省”,附上副题“内观”,这是吉本内观法的第一本著作。内观疗法只重视实践而排斥理论,这和吉本伊信毫无精神医学、心理学的背景有关。所以吉本说:“我没有学问,内观理论让学者去研究,我的炵身工作就是做内观的向导。”这也是内观疗法迟迟未能建立的原因。

思想渊源/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1996年李振涛携夫人拜见吉本伊信先生的遗孀吉本伊信所创的内观疗法,可以说是直接受了日本净土真宗“身调”的影向。是一种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在佛教中的内观指的是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如实觉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而达到净化心灵的过程。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开始,使心专注,而后用这种敏锐的觉知,去观察身上的感受,体验无常,苦、无我的真谛。

内观疗法的人生观则认为不光明的人都是病人,亦即在健康者与精神官能症患者之间未有明确的界线。内观疗法强调人性暗淡一面,要求患者学习正确的反省方法。


内观疗法则认为“无明”是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无明”是佛教语汇,也就是说神经质症状是来自欲望太大,过分执迷而拘泥于此的欲望。此执迷与拘泥乃是由于不了解一切是空,一切是无我的“无知之无明”(迷惑)所引起。因此,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是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是“无明”。内观疗法认为只要无明消失,欲望将转为欲生。精神官能症就可以治愈。内观疗法以欲望为精神官能症的根源,这种观点与现代精神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治疗范围/内观疗法

按照内观治疗的程序,回顾对方给自己的关照,使内观者重温被爱的感情体验,唤起内观者的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会唤起羞愧感、非病理性罪感(在日本这种罪感体验和认识是针对自己侵害了人们之间已经确立的关系准则和秩序)。


以上两类感情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从而为破坏原来的认知框架创造了基础。通过内观,内观者爱他人的社会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进人际协调的意向均会提高,这对革新自我有重大意义。把遗忘的、混乱的、杂乱无章的经历,按照题目回忆整理,达到自我洞察和对人理解,建立新的关系和新的生活。通过内观过程,可以重新了解自己、减轻烦恼、提高自信、振作人生。


内观的对象是精神健康的人,如学生、护士、医生、教师、职员、家庭主妇等,尤其对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效果显著。内观疗法作为心理疗法应用则对象是精神不健康的人,如夫妇关系不洽、非社会行为、逃学、神经症、酒精依赖、抑郁症、心身疾病等。

治疗机制/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内观修行是治疗抑郁症的疗法1、罪恶的意识与接纳

内观疗法的罪恶感和一般所定义的罪恶感并不相同,一般认为罪恶感是来自防卫的罪恶感或者是对于他人加诸自己的束缚表示不满。而内观疗法则认为罪恶感是来自“自私”,也就是所谓的“我执”。吉本伊信说:内观的目的在于袪除“我执”。要袪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自己的“我执”,如果以内观的自我省察三个观点来说,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注意及此,不但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匮乏体贴心是这些罪恶的根源。


罪恶感的察觉在治疗上有何意义呢?这是内观疗法非常重要的一点。从治疗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是可以袪除拒绝改变的心态。接受心理治疗者同时有两种心理,一为企求改的需求,一为害怕改变的心理。患者因内观而面对自己的丑陋与脆弱,抗拒改变的心理也迅速消失。是对别人的恨意与不满之消失。敌意与不满的心理乃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是被害的,自己有权利要求对方的心态所导致的。因此,一旦了解自己是错的,自己太任性,并且是个加害者,则怨恨与不满将无存在的余地。不仅如此,还会对别人的温馨、恩惠产生感谢与喜悦的念头。可以放弃虚伪的面具,寻回真正的自我。一旦对于自己的丑陋有正确的认识之后,就能平心静气的接纳自己及别人。


2、爱的重新体认和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内观疗法除了要求去察觉个人的罪恶,同时也强调要去察觉他人的爱。爱的自觉在内观疗法上有很重要的因素:


爱的重新体认
 
内观法的基本课题是“了解他人对自己照顾多少,自己又对这些人回报了多少”。亦即检讨过去到现在的具体事实看是“施”多还是“受”多。要去体会在过去的人生过程中有有那些人关爱到我或别人我做的事情,有属物质的,劳力的还有精神层面的。而在内观的过程中,感受爱最强烈的,莫过于洞察到“别人为我有献身的、牺牲行为的爱,而自己却有背叛性行为,尽管如此,别人仍然宽恕自己”。换言之“自我牺牲”的宽恕才是人类最高的爱。
 
从正面去内观他人的爱就能回忆过去自己所遗忘的爱,并且去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因此,过去认为自己未被爱而有被害意识者,一旦想起自己被爱的事实,心理会有很大的冲击,内观加深。一个人到了这个境界,就会放弃对于周遭人的偏见,融为一炉,称为“人我一体感”。
 
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当自己很亲近的人说出感谢的意思时,中国人常说:“别见外”,可见中国人把人我关分为“自己一亲人(包括“亲近的人”)--陌生人”,愈亲近,就像自己的亲戚那样看待,“亲人”意识并非固定的,乃是相当流动的。发现过去自己认为“亲人”与“自己”是一体的感觉原来是单向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把“亲人”和自己分开来,当做一个陌生人去观察。把别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去看、去回想他们所施与的爱情与关怀时,换言之,内观法是要打破过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体的感觉。内观愈深,则人际关系也愈明确而有分寸。
 
RogersC.R.的谘商理论强调同理心的重要性,内观疗法强调的也是同理心。当内观者在进行内观的过程始终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时候,领导者会指示他“对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你这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内观愈深,则内观者可以发现到过去太固执己见的自己,于是尽量从共鸣的立场去了解对方。“共鸣的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此即同理心。
 
“同理心”是“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即自己和别人的连带感。人的存在是透过共鸣的过去产生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总之,从内观疗法的观点去看,内观带动以爱为基础的同理心,使内观者与他人产生连带意识,最后克服存在的空虚与孤独。

实施方法/内观疗法

一、集中内观


内观疗法中日携手 探讨内观疗法新进展

集中内观的进行步骤可分为如下:


1、面向墙壁,保持放松的姿势,坐下。为了遮断心理上和视觉上的隔离,可以在屋里的一个角落,用屏风围起来,坐在中间。内观者可以躺着,可以闭眼睛也可以开着眼睛。设定孤独的、自己静静地面对自己的情境。


2、要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要从母亲开始,包括三点具体的事实:
(1)母亲为我做过那些事情。(20%)
(2)我为母亲报答过那些事情。(20%)
(3)我带给母亲的困扰有那些。(60%)
(4)内为时间的分配比率。


3、调查的次序是按年代顺序,从幼年时代到现在。


4、依次进行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公司同事等,针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行调查。一个循环后又回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主题,时间切割得更细。


5、每两个小时有三至五分钟的晤谈,晤谈者打开屏风,互相敬礼之后,谘商员照当事人所反省的各方向加以询问,每天大约晤谈七次。


6、内观的主题包括生活费的计算、撒谎、偷窃等。每一个主题都要严格质问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有没有过失。


7、上午六时起床,六时三十分至下午十时就寝为止,实施十五小时三十分的内观(洗澡、上厕所以外的全部时间。严禁收听收音机、电视、读书、与别人交谈。除非紧急事件不能打电话。三餐送到内观处,边内观边用餐)。


二、日常内观


1、每日定时实施,像集中内观时针对特定人物做一定时间的内观。
2、针对昨天和今天的人际关系进行内观。
3、因靠自己难维持日常内观,可以设法由有内观经验者集合做日常内观,或每周写一封信给谘商员,报告内观的结果,也可以写内观日记,接受检查。


三、渐进内观


医院实施内观疗法,拘束性的强弱对于治疗效果有影响,因为吉本模式的内观疗法拘束性太强,医院实施起来较感困难,于是有“渐进内观”的产生,所谓“渐进内观”是随着内观的过程逐渐增加每天的内观时间,增强整体的拘束性,这种改良式内观疗法不但容易导入,治疗效果也相当。

生活应用/内观疗法

一、感化教育


内观疗法中国第一届“内观”疗法学术交流大会

最早把内观法带入感化教育的是柏木幸雄。而后久保田秀夫、广中博等人进行实验研究。其结论是:受试者对于不完整、不稳定的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更具有弹性的看法和想法。


二、医院


内观疗法在医疗上的应用,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问题、不同状的案例。医院导入内观疗法有以下几个趋势:


1、在设备方面,由团体房间到个别房间,再进到专用个别房,目前已有内观疗法专用治疗栋。


2、在时间方面,由短时间的治疗趋于时间的治疗。


3、在增强动机方面,已渐趋于系统化。


4、在领导者方面,由原来的一至二人到多数化,再发展为团体化,目前已有
专职者。


5、在指导内容方面,不断有辅导员的研习、研究会以提高其专业技能。


6、内观疗法一旦成为医院心理治疗的制度之后,整个医院的治疗结构也发生
改变。


7、一般内观者也被接纳。


8、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与待已成为医疗小组的共同愿望。


9、对于内观疗法的治疗效果之研究、调查受到重视。


10、有了渐进内观的产生。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