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公式投资计划法

什么是公式投资计划法

公式投资计划法是指按照某种固定公式来进行股票和债券组合投资的方法。采用投资组合的方法,可以减少整体股票投资的风险。投资组合的构成可以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一是防御性构成部分,主要是由价格相对稳定的债券组成,也可以由多种优先股和价格相对稳定的绩优股组成;二是进取性构成部分,主要是由各种普通股组成,既可以是具有成长性的成长股,也可以是具有投机性的投机股。

公式投资计划的着眼点不在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长期或主要趋势,而是在于利用股市行情的短期趋势变化来获利。投资者在采用公式投资计划时不必对股市行情走势作任何预测,只要股价水平处于不断的波动中,投资者就必须机械地依据事先计划好的方案买卖股票。

公式投资计划法的主要类型

(一)分级投资计划法

1.分级投资计划法的含义

分级投资计划法是公式投资计划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它不确定投资时间、金额,而根据证券价格涨跌的一定幅度,不定期购买或出售一定的证券。较适用于证券价格起伏不大之时。

2.分级投资计划法的操作手法与实例

当投资者选择普通股为投资对象时,采取这种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股价变动的某一等级或幅度(如确定为上升或下跌1元、2元或者3元为一个等级)。每次当股价下降一级时,便购进一个单位,当股价上升一级时出售一个单位数量。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使他的平均购买价格低于平均出售价格,获得差价利润。

例如,某一个投资者选择A公司的普通股作为投资对象,确定每一等级为2元,第一次购买1000股,每股市价为10元,当市价下降到8元时又购进1000股,降到6元时再购买1000股,这样,投资者平均购买价格为8元。如果此后一段时间股价开始反弹,当上升到8元时卖出1000股,上升到10元再卖出1000股,最后的1000股待价格上升到12元时才出售,这样平均出售价格为10元,经过这个过程,投资人可以盈利6000元(未计佣金)。参见表1。

表1:分级投资计划法
市价(元) 买进股数(股) 买进金额(元) 卖出股数(股) 卖出金额(元)
10 1000 10000
8 1000 8000
6 1000 6000
8 1000 8000
10 1000 10000
12 1000 12000
合 计 3000 24000 3000 30000

3.分级投资计划法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其缺陷

在执行分级投资计划过程中,投资者要同时作停止损失委托,一旦市况下降到平均线以下,投资者就须取消他的计划,以免蒙受损失。如上例中,当股价下降到每股6元时,投资者购买最后的1000股,这时股价可能反弹,也可能继续下滑。如果股价继续下滑,投资者就要遭受损失,因此这时必须作停止损失的出售委托,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分级投资计划是根据事先确定的等级来买卖股票,投资者可以不必顾及投资时间的选择,但是,这种计划不适用于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股票。因为,在持续上升的多头市场中,投资者由于分次出售而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更大利润;反之,在持续下跌的空头市场中,投资者要连续不断的按照分级的标准来加码购买,他便可能失去出售的机会,不得不中止计划的执行。

(二)资金成本平均划法

1.资金成本平均划法的含义

资金成本平均划法亦称“平均成本法”,投资者以固定金额的资金,定期有规则地投资于一定种类证券的投资方法。即不管股价变动如何,均定期定额买进股票。由于市价较高时买进的股数少,市价偏低时买进的股数多,因而投资者的每股平均成本往往低于每股平均市价。此种方法较适用证券价格剧烈波动时期的操作。

2.资金成本平均划法的具体操作手法与实例

选定某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且价格波动较大的股票,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不论股值上涨还是下跌,都坚持定期以相同的资金购入该种股票。例如,投资者以某种股票为投资对象,确定的投资期为6个月,每月定期投资10000元购买股票。到第6月结束时,投资者每股的平均投资情况见表2。

表2:资金成本平均划法
购买时间市 价(元) 购入股数(股) 累计购入股数(股) 投资总额(元) 所购股价总额(元)
一月 20 500 500 10000 10000
二月 40 250 750 20000 30000
三月 50 200 950 30000 47500
四月 25 400 1350 40000 33750
五月 20 500 1850 50000 37000
六月 10 1000 2850 60000 28500

每股平均成本=投资总额/累积购入股数

=60000/2850=21

每股平均价格=各期的购买价格之和/投资月份数

=(20+40+50+25+20+10)/6=27.5

由这两个计算的结果可知,每股平均成本低于平均价格,这使投资者可从中获得收益。造成每股平均购价低于市场价的原因在于,每一时期的投资总额为一定数,而当股票的市价低时,所购买的股票数量就较多,其结果必然是在总股数中,低价所购的股票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高价所购的比例较少,所以,其平均购值就会低于平均市值。因此,在股价呈上升趋势时,采用投资平均法是一种确保盈利的有效方法。

3.资金成本平均划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资金成本平均划法的优点在于:

(1)方法简单,投资者只定期定额投资,不必考虑投资的时间确定问题;

(2)既可避免在高价时买进过多股票的风险,又可在股票跌价时,有机会购进更多的股票;

(3)少量资金便可进行连续投入,并可享受股票长期增值的利益。采用这种方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选择经营稳定、利润稳定上升的公司的优良股票。

(2)要有一个较长的投资期间。如果期限较短,则效果将不很明显。

(3)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且股价呈上升趋势的股票,如股价一直处于跌势,则会发生投资亏损。

资金成本平均划法适用那些有定期、定额来源的投资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股价波动幅度较小,股价呈下跌趋势时,千万不要采用此方法。

(三)固定金额计划法

1.固定金额计划法的含义

固定金额计划法亦称“常数投资法”,是在既定的投资总额中维持固定金额的股票,其余部分则为债券。当股价上涨,所持股票的市价总额超过原定金额时,则把超额部分卖掉买进债券;当股价下跌,所持股票的市价总额低于原定金额时,则卖出债券以弥补不足额部分。这种方法的操作需要合理确定:

(1)恰当的固定金额;

(2)恰当的买卖标准,可依据价格变动的某一比率,也可依据股价指数的变动比率;

(3)恰当的买卖时机,如避开股价达到高峰时买进,否则,此时“起步”,便难以卖出。

2.固定金额计划法的实施步骤及实例

(1)投资者分别购买股票和债券。

(2)把投资于股票的资金确定在某一个固定的金额上,并不断地维持这个金额。

(3)在固定投资金额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百分比,当股价上升使所购买的股票市价总额超过百分比时,就以出售股票的增值部分来购买债券;同时确定另一个百分比,当股价下降使股票市价总额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就以出售债券来购买股票,以弥补不足额部分。

例如,某一投资者以4000元资金分别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各2000元,并将股票的固定金额确定为2000元,投资期限为5个月;投资者决定当股票上涨,其市价总额超过固定金额的20%时出售股票,并把所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债券;当股票下跌,其市价总额低于固定金额的10%时出售债券来购买股票。

通过表3可以看出,如果投资者于1月份购进2000元股票后,到2月份股价上升达2500元,超过固定金额的20%,那就出售超过固定金额2000元以上的500元股票,用所得的款项来购买债券;3月份股价下降,市价总额为1800元,下降幅度为固定金额2000元的10%,投资者就出售债200元来购买股票,以保持股票市价总额为2000元;后4、5月份股价上升或下跌都没有达到预定的比率,所以投资者不需进行调整。

表3:固定金额计划法
月份 股价指数 股票总额(元) 调整操作(元) 债券总额(元) 所购证券的价格总额(元)
1 100 2000 2000 4000
2 125 2500 2000 4500
2000 卖出500 2500 4500
3 90 1800 3000 4800
2000 买进200 2800 4800
4 92.5 1850 2750 4600
5 97。5 1950 2850 4800

从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到,在固定金额投资计划中,有三个需要投资者合理确定的环节。

(1)确定股票的恰当固定金额。

(2)确定适当的买卖时间表。其确定方法有两个:一种是依据股票市价变动超过一定比率的方法。另一种则是利用股价指数变动超过一定比率的方法。

(3)确定适当的买卖时机。确定适当的买卖时机就在于避免当股价达到高峰时买进或股价跌到谷底时卖出。

3.固定金额计划法的优点与不足

固定金额计划法的优点是:

(1)方法简单。投资者只要依照预定的投资计划,当股价涨至某一水平时即卖出,当股价价格跌至某一水平时即买进,而不必对股价的短期趋势作研判。

(2)在正常情况下,股价的变动要比债券价格的变动大,而固定金额计划以股票价格为操作的目标其制作过程遵循“逢低进,逢高出”的原则,即当股价高时卖出股票,股价低时买进股票,在这样不断地循环中,投资者是可以获利的。因为从长期的投资来看,随着经济周期性的变动,在繁荣阶段发行公司盈利增加,股价上升,但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也会上升,从而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卖出股票而买进证券可以获得价格差额;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股价下降,而债券价格上升,从而卖出债券买进股票也同样可以获得利益。

这种投资计划的不足之处是:如果购买的股票其价格是持续上升的,当其上升到一定阶段,即达到预定的比率时,投资者就出售股票来买债券,那就减少了股票投资金额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从而在股价继续上升时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利益;相反,如果股价持续下降,投资者要不断地出售债券来购买股票,那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固定金额投资不适用股价持续上升或者持续下降的股票。

(四)固定比率计划法

1.固定比率计划法的含义

固定比率计划法亦称“不变比例法”、“耶鲁投资计划法”,它与固定金额法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是比率固定,一个是金额固定,即投资者在整个计划期间,当股价上升或下降,通过出售或购入股票,实现股票与现金或债券的转换,始终维持股票基金与现金(或债券基金)的固定比率。至于具体比率的确定,则要视进取性或保护性的重要性而定。如以进取性为主,股票所占的比率则高;反之,以保护性为主,则债券所占的比率则高。此外,在维持固定比率的原则上,还要确定一个股票市价的涨跌幅度,作为调整比率的界限。如在维持股票价格总额与债券价格总额的固定比率为50%对50%时,确定当股价上升10%时,就卖出股票买债券,当股价下跌10%时,就卖出债券买股票。

2.固定比率计划法的操作实例

固定比率投资法的操作是将投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保护性的,主要由价格波动不大,收益较为稳定的债券构成;另一部分是风险性的,主要由价格波动频繁、收益幅度相差较大的普通股票构成。这部分的比例一经确定,便不轻易变化,并还要根据股市价格的波动来不断维持这一比例。例如,某一投资者将10000元资金以50%对50%的固定比率分别购买股票和债券。当股票价格上涨,使他购的股票从5000元上升到8000元时,那么在投资组合中,其风险性部分的股票金额就大于保护性部分的债券金额,打破了原先确定的各占50%的平衡关系,这样投资者就要将股票增值的3000元,按各占50%的比例再进行分配,即卖出1500元股票,并将其转化为债券,使其继续维持各占50%的比例关系。反之,当投资者购买的股票从5000元下跌到4000元时,就要卖出债券500元以购买股票,使债券价格总额与股价总额仍然回复到各占50%的比例。

3.与固定金额投资法的对比

固定比率投资法基本上是固定金额投资法的变形。它与固定金额投资法的区别是:固定金额投资法是要维持固定的金额,并不注意股票总额的债券总额在总投资中的比率,而固定比率投资法则只考虑在一定的总投资额中维持债券金额与股票金额的固定比率。至于两者的比率确定则取决于投资者对前景的预期和个性偏好。如果投资者喜欢冒险,富于进取,则他投资股票的份额就可能要大些;如果投资者比较稳健,则他投资于债券的份额就可能很大,相应地投资于股票的份额就较小。

固定比率投资法与固定金额投资法相比,优点是:即使股票损失惨重,但因债券的收益相对稳定,因此不至于把血本赔光。但由于固定比率一经确定就不宜轻易改变,因此,它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投资策略,容易丧失一些较好的投资机遇。

附:耶鲁投资计划法说明

耶鲁投资计划法最早为耶鲁大学所使用(1938年)。当时资金总额共为8500万元,当时以70%的资金购买高级公司债券或一小部分优先股,余下30%的资金购买普通股股票。该计划规定:一旦股票价格上升,即股票与债券的比例变为40∶60,便须卖出股票,使股票与债券(包括优先股)的比例降为35∶65。一旦股价下跌,使原有比率变为20∶80,便须购买股票,使股票与债券的比率变为25∶75。当股价上升,要等到两者的比率增加到40∶60,才采取行动卖出股票。

(五)变动比率计划法

1.变动比率计划法的含义

变动比率投资计划也属于公式投资计划的一种,即将投资资金分别投资在股票及债券上,并确定两者恰当的比率,以后随着股价的变动来随时调整股票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率。采用这种计划时,须事先明确以下事项:

(1)通过计算以往几年股价或股价指数的平均水平,确定出中央价值,如在美国通常以10年道·琼斯股价指数的平均值作为中央线。

(2)确定持有股票的最大比率及最小比率。

(3)持有股票的最大与最小比率之间,每一次股票买卖的点数。

(4)调整股票与债券比率时的股价或股价指数水平。

(5)在股票买卖的行动点上的股票与债券的比率。

2.变动比率计划法的实际操作

变动比率计划法按照在股票买卖行动点的行动规则的不同可划分为非标准型计划及标准型计划两种。所谓非标准型计划,就是随股价的上涨或下跌,积极减少或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比率。所谓标准型计划,就是在股价虽上涨但未超过中央价值时,并不降低股票比率;反之,在股价虽下跌但尚未低于中央价值时,就不考虑增加股票比率。

在表4中,假定股价指数在100点及250点时,该投资组合维持最大及最小的股票比率,则非标准型投资计划与标准型投资计划有所不同。

(1)非标准型投资计划。依据该计划,当股价指数每上升15点就卖出股票,每下跌15点就买入股,换而言之,当股价达到特定水平,就可随时调整股票与债券的比率。因此,无论股价朝向上涨、下跌之任何方向的变动,对买卖行动都不产生任何影响。

(2)标准型投资计划。该计划分为上涨股市的买卖程度与下跌股市的买卖程序两种。在上涨股市的场合,股价指数没有达到中央价值(如175点)或超过中央价值时,则不卖出股票;反之,在股市下跌的场合,股价指数还未低于中央价值时,则不买入股票。换而言之,股价的高低变动方向是决定促使买卖行动的重要因素。

在表4所示的例子中,非标准型计划的股票买卖的范围在股价指数100~250点之间,而标准型计划的股票买入行为发生在100~175之间,卖出行为则发生在175~250点之间。

表四:变动比率计划法
行动点(股价指数) 股票与债券的比率
标准型计划 非标准型计划
股价上升 股价下跌
250 25:75 25:75
235 30:70 30:70
220 35:65 35:65
205 40:60 40:60
190 45:55 45:55
175 50:50 50:50 50:50
160 55:45 55:45
145 60:40 60:40
130 65:35 65:35
115 70:30 70:30
100 75:25 75:25

3.变动比率计划法的优缺点

采用变动比率计划法克服了固定比率计划法中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律按固定比例保留股票和债券的呆板做法,显得较为灵活和合理。但这种方法较为麻烦,既要根据各种情况确定正确的趋势线,又需要对价格的变化进行持续的监视,以便随时调整投资的比例。

总之,变动比率投资计划也具有使投资者不必逐次决定投资的时机的好处。当然,做好这种投资的前提是恰当地计算出中央价值,并能够对股价的变动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