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正有与历史成本成为两大主要计量属性的趋势,甚至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21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最近几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开始确认(fresh-staxtmeasurements)的计量所追求的目标。本文拟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加以探讨。
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即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和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并把数额分配给具体事项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三个要素。计量对象是指被计量的客体,具体到会计要素上,就是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到会计要素,就是指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表述的方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5号概念结构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列举了5种可能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贴现值)。FASB在第7号概念公告中又增加了公允价值与现值的概念,并认为现值是一个分配方法。通过现值计算是为了探求公允价值。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通常,可选择的量度单位有两种,一是名义货币量度单位,二是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纯粹从组合的过程来看,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就是:确定计量对象;选取恰当 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属性和量度单位,从而形成计量模式。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要考虑到一致性和可比性,会计主体不可能任意采用一种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必须加以一定的选择和应用。而影响其择用的因素主要有:
(1)目标影响,主要是会计信息是满足受托责任目标还是决策有用目标,前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客观的,反映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后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2)标准影响,主要是在确定计量客体的计量标准(计量属性)时有着目的性计量和事实性计量两种方式,前者是从会计主体的主观目的出发来选择被计量客体的特征作为计量标准;后者是直接从被计量客体的最能说明自身特征的属性出发作为计量标准。
(3)利益影响,主要是为了维护那一方面(集团)包括出资者、债权人、企业、政府税收、国家宏观经济的利益,就必然会择用有利于该方面(集团)的会计计量模式。
(4)环境影响,主要是物价稳定或物价持续变动的不同的特定经济环境,必然会要求择用不同的适用该经济环境的会计计量模式。
(5)技术影响,主要是会计职业的知识水平和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择用简单的或复杂的会计计量模式。可见,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应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全面综合地衡量。
价值关系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估算的金额。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现时的市场交易价格,但必须是当事人自愿的,借此体现其公允性。
在SFAC第5号公告中提到过的5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在初始确认时,除非有反方面证据,否则收到(或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即历史成本通常会被假定相当于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而可变现净值与现值都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含义,因为第5号公告中定义的可变现净值是非折 公允价值会计现值。现值只是一种摊配方法。要指出的是,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检验尺度。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就要看此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或相关的。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需要运用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为可靠,更容易确定。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和现行成本在不同的状况下,都是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
但如果会计人员无法取得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时,就必须估计其现金流量以确定资产(或负债)。总的来说,在现金交易中,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实可以立即确定的,而在非现金交易中(如非货币性交易),交易中的资产(或负债)是无法被客观的决定其公允市价的。这时,现值法是最好的选择,使用现值法的唯一目的也是要估计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故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 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上的公允价值计量通常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但在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计量时,却往往无法取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只能改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值)来进行计量。其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较,前者比后者更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更符合公允价值的涵义,即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可以说,现值只是一种在缺乏明确市场定价条件下的计量属性,现值只有完全反映了形成市场价格的不同要素,才能真正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稳定性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优势在于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它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扩大市场约束和纠正行动的范围。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把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核算,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 公允价值会计对风险揭示更全面,从而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抑制交叉补贴,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银行危机。
其次,影响期限和流动性转换功能。银行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可以实现信息转换功能。例如,银行通过证券化及其他风险转换机制控制公允价值会计对盈利和损失产生的负面影响,用流动性准备金支持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工具的发展,提高流动性不足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及风险的跨期分布,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最后,限制顺周期的范围。对利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或信贷差幅的贷款大户来说,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信贷质量的认识,使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估值的变化。基于预期现金流的公允价值具有前瞻性,包含所有可得信息,及时揭示资产质量恶化情况。如果对已发生损失的确认是基于私人信息和管理部门的相机决策,具有向后看和顺周期性的特点,在计提准备金和进行核销时对市场造成冲击。而银行资产质量调整幅度过大,会造成信贷萎缩。如果投资者能够正确解读信息,那么会计制度造成的波动是可以避免的。
会计展望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会计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以交易的发生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依据;以交易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就将维持其属性,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或相应的负债已清偿。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财务会计确认范围的扩大,“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对比,以成本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逻辑性;从有用性角度而言,它能给投资者和使用者更有意义的信息。对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样能比历史成本法获得更具相关性,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而FASB第7号概念公告的出台也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依据。这些势必会影响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
另外,随着中国国企改革的深入,产权的不断多元化,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会计目标也会逐步向决策有用性方向转化,这些都会为中国逐渐推行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条件。到21世纪,金融业在西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提高,甚至可能超越第二产业。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随着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当然,在目前中国现有的情况下,马上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可能操之过急,还须等待时机,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和运用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