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傅筑夫
自幼熟读古文,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傅筑夫
系,不久转入国文系。受革命洪流的冲击,开始对中国社
会问题产生兴趣,自日本邮购三卷本《资本论》英译本,尝
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
的社会经济问题。1928年,写成并出版了《中国社会问题
的理论和实际》专著。1928—1932年,先后任河北大学和
安徽大学教授,讲授经济学原理和农业经济学等课程。
1932年改任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中国经济史,从此正式转
入中国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年代初至40年代
中,在《图书评论》、《东方杂志》、《中国经济》、《文史杂志》
和《社会科学丛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中国经济
史的论文,参加了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较早地注意
到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初步提出了西周封
建制和中国历史上几次经济大波动的见解。1936年赴英
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学习经济理论和经济史。
1939年回国,任内迁四川重庆的国立编译馆编辑,从事翻
译和主持编辑经济科学各科名词。1940年开始进行大规
模的中国经济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到1949年,已整
理出几大箱资料,分类条编,并在每章前附有简短的说明
和分析,初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史整个轮廓的认识。1945
年重返中央大学,次年任重庆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主任。
1947年初赴东北大学法商学院任院长兼教务长。同年秋
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指导研究生主任委员。新中国成
立后,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讲授中外经济史和《资本论》
研究课程。1956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担任该校研究
生专业课讲授和指导论文工作,在原有讲义的基础上,重
写出《中国近代经济史》讲义约80万字。1957年后开始中
国经济史资料的第二轮搜集和整理工作,至“文化大革
命”前夕中断。粉碎“四人帮”后,他受到鼓舞和激励,仅在
1977年到1978年,就写成了14篇中国经济史论文,1980
年由人民出版社集结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出版。1978年,
他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经济学院之约借调北京,承
担《中国经济通史》的撰写任务,不到三年,就写成了《中
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一、二两卷,不久又完成了三、四、五
卷的写作,该书已陆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主编的
《中国经济史资料》一、二册和写作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概
论》,也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史论丛
(续集)》1988年又由东方出版社集结出版。他长期从事中
国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经济史逐步形成了一个
自成体系的见解:(1)殷代处于发展不充分的奴隶制,西
周以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分
为典型的和变态的封建制度两种。前者产生于西周初年,
崩溃于东周前期,其基本特征是领主制经济;变态封建制
以地主制经济为主,产生于东周前期,一直延续到鸦片战
争前的清代,它是相对于典型封建制而言,既非原来那种
纯粹的封建制度,又非真正的资本主义制度;(2)中国在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
芽,出现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并有了一定程度的
发展,这就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准备了条件;(3)中国封建
社会经济发展迟缓,资本主义因素不能正常发展,其主要
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形态是小农经济;(4)中国
自汉代以后历代实行闭关主义政策的经济根源,在于中
国是一个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一切皆可自
给,无需他求;(5)不赞同以朝代标名中国经济史的分期,
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朝
代兴亡更迭是政治的历史而非经济的历史,两者偶有吻
合,但这种吻合不是经济变化的原因,恰是经济变化的结
果。这正是七卷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的理论依据所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