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是指管理创新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综合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内容
一、对信息的输入
在通讯系统中,信息输入是指系统的信息接收装置接收信息的过程。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输入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
二、对信息的筛选
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人总是处于客观环境中,他的眼、耳、鼻、肤和口舌,四肢总在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感受着外在的环境。客观环境的信息对人感官的刺激是无限的,但是感觉通道则是有限的,此外,由于人对信息的接收是一个连续过程,一事件所需的信息可能包含在前一事件的过程,从而产生冗余的信息。在通讯系统中、前一类情况类似于“频度”,后一类情况类似于“噪音”,为保证信息的正常输入和通行,需要进行信息筛取。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常常是运用有意注意或有意遗忘来接收有用的信息,舍弃多余的信息。
三、对信息的贮存
信息贮存可分为“硬件贮存”和“软件贮存”两类。“硬件贮存”指把信息以物理形式贮存起来,如计算机的数据库,文字和音像资料的收藏以及各种收集和贮存信息的设备、手段。“软件贮存”指以心理形式贮存信息,这就是传统心理学所说的“记忆”,具体地说,就是识记和保持。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人脑以何种形式贮存信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认为人脑以三种不同的系统贮存信息,这3个系统是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人们通常说的记忆主要指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如何被贮存?在心理学界流行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双重编码说”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形式存贮的,记忆材料的详细情节都被存储起来。人类有两种长时记忆的结构系统,一是存储言语信息的言语系统,一是存储形象信息的表象系统。表象系统把原始表象组织到复杂的结构中,言语系统则把言语单位组织到一定顺序的结构中,这两个系统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转换和控制信息,以满足各类任务的要求。“命题编码说”则与之相反,认为信息是以抽象的命题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对于语言材料的记忆,并不是保留看到或听列的每个字、词,而是保留中心意思;对于视觉材料的记忆也不是保留详细情节,而是保留它的意义和表达的主题。根据命题编码说,不少研究者进行了语义记忆的研究,还提出了语义记忆模型。
四、对模式的识别
人通过感觉接受器接收外在信息,并利用贮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来识别这些知觉对象。那么,信息以什么形式贮存于记忆中,人又如何对它进行识别?一种理论认为,物理的信息以心理模写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与已贮存的模写匹配,给以识别。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以原型(一类事物共有的形式,它表现出该类事物共有的关键性特征)的形式贮存于记忆中,人通过确定刺激信息与什么样的原型匹配来识别刺激信息。尽管这两种理论都有道理,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刺激信息是基本特征的结合物。塞弗里奇曾经以“小鬼”的假说,形象地说明了人识别信息的过程。模式识别是由“小鬼王国”中的鬼子们去实行的。不同层次的小鬼执行着不同水平的任务,本层次的任务完成后,该层的小鬼又回到自己的岗位。最基础的是“表象小鬼”,它们只是简单地记录最原初的信号。其次是“特征小鬼”,他们从表象小鬼所得到的表象中寻找一定的特征,当他们找到要求他寻找的刺激特征时,他便发出信号。再上一层是“认知小鬼”,他们专注于来自特征小鬼的信号,当发现的刺激信号中特征越多,就呼叫得越厉害。最后一层是“决策小鬼”。他听取所有认知小鬼的呼叫,并判定哪一信号特征最多最明显,从而判定刺激环境中出现了什么信息。当然,人的头脑中不可能有这种小鬼,但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实了,大脑对于输入信号的特征进行着广泛的分析,这些分析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脑细咆来完成的。塞弗里奇的假说得到了实证科学的支持。
五、对信息的传送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传送的越准确、越迅速,效率就越高。在信息传送过程中,要有意地扔掉有害无用的噪音,同时,尽量避免有用信息的丢失。
六、对信息的提取
贮存记忆中的信息,要使用时,是怎样取出来的呢?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一般表现为回忆和再认,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线索。提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线索中包含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的匹配程度,线索中包含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匹配的越好,就越易提取;反之亦然。我们在回忆时常常有话到嘴边,却想不起该说什么的现象,这种“舌尖现象”,就是因为缺乏线索中的信息配合。如果顺着线索,就能根据线索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中给以提取。人们以大量的长时记忆信息中提取某一特定信息,往往先找类别,再从类别中提取信息。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一般要经过扫描。在这个过程中,扫描是“串行”还是“平行”进行,目前的研究尚各执一词。斯顿伯格的实验表明,扫描是“串行穷尽”即依次提取的。但另有实验表明,经过训练以后,在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反应时间并不因为所扫描的项目增加而延长。由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在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扫描既可以是串行的,也可是平行的。
七、对信息的处理
人的信息加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常采用如下形式:(一)串行加工。在一个限定的时刻,人对信息是逐条加工的,即在某时刻人只加工一条信息(或称作一个项目的信息),然后再加工第二、第三条,如此系列地进行。(二)平行加工。在一个限定的时刻,人能够同时加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三)混合加工。在某一限定的时刻,对信息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相结合地进行。对于人在加工信息时是以系列加工形式进行,还是以平行加工形式进行存在着不同看法。目前,较流行的意见是认为在模式识别的早期阶段,不需要过多注意,因而可以进行平行加工;在模式识别的后期阶段,需要给予很多注意,因而又能以系列加工的形式进行。另外有人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平行加工能力有赖于对执行的任务是否有足够的实践训练。经过实践后,如果在加工信息时不再占用通道中有限的注意容量,则不分阶段,都能进行平行加工。也有研究者发现,系列加工多数在人的中枢信息加工中进行;在正常情况下,感觉器官则同时被激发,因而能平行加工。
信息加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信息加工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从信息接收、信息筛取、信息贮存、信息传送到信息识别和信息检索各阶段能力的提高。
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提高捕获信息的效度。
正确寻找信息应该从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回避无关信息。这是通常运用“宽聚焦”和“窄聚焦”两种策略‘“宽聚焦”策略是在有多个信息源的情况下使用,先对可能有用的信息源编制目录,再进行选择,确定有用的信息。“窄聚焦”策略只对单个信息源使用,从单的一信息源上获取可用信息。通常的过程如下:当一个人面临一连串刺激信息时,需要以自己的信息需求与之匹配,确定其是否有用。如果可用,便排列这些信息,确定哪些应置于优先地位,哪些其次,哪些最后。同时根据信源情况选择运用“宽聚焦”策略亦或“窄聚焦”策略。对不需要的信息,采取“关闭”行动,防止无关信息的干扰。不过,还要对选择的有效性进行估价,修改和加强进一步进入信息流寻找信息的方法。
二、优化信息存贮结构。
信息存贮就大类而言,可以分为“基本信息存贮”和“专业信息存贮”。前者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需的,后者为与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志向相关的信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需的信息不计其数,一般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活动习性、行为模式、价值准绳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按排。后者由于涉及专门领域,需要按照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组织。美国多学科专家H·西蒙的研究认为,至少具有5—20万专业信息,并组成合理结构,才能在这个专业领域驰聘自如。比较好的信息存贮结构是模式存贮结构、原型存贮结构、语义存贮结构和特征存贮结构。模式存贮结构是把外部的物理情景加以心理模写,进行存贮,其特点是记忆中有实景实物的感觉。原型存贮结构以一类事物中最具代表性(即最能体规这类事物的关键特征)的事物形象存贮于信息库中,记忆中各种信息以本类事物的原型加以分配组织。语义存贮结构以有层级的语义网络形式组织并储存在记忆中,网络组织越接近语言习惯越易于检索;网络组织越与心理操作程序接近越易于检索。特征存贮结构以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及特征之间的关系组织记忆结构。由于相同的特征常常出现在许多事物中,这样的信息存贮结构简洁明了,且容量大,是当前心理学研究普遍认同的结构。
三、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所谓掌握信息处理方法就是指处理信息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信息处理方法既有经验性的也有理论性的。前者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而成为自觉的行动,后者则通过学习和训练把理沦性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本领。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各个具体环节组合成的信息加工总过程,其间主要掌握方法论原则。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就是使信息加工过程优化。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流程图方法。这种方法最早用于计算机程序,后来移植于信息加工中,具体地说,是用来表示信息处理过程中一系列事件的图表,它用概要的图解来说明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既表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性质,又表明每个环节的加工步骤和处理顺序。对于摸棱两可的步骤,还设计出“是”和“否”两条路线,以便在“此路不通”时可以及时寻找新的通路。根据流程图可以形成一个有完整层次的信息处理体系,它包括一切可能的方法,因而富有极大的灵活性,信息处理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灵活运用处理策略。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还在于能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比较灵活的策略有:
(一)手段一目的分析。这是一种分解策略,其一般特征是把目标分成子目标、子子目标,逐级找出当前状态和目标(子目标、子子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设法消除差别,达到于目标(子子目标),并通过达到子目标(子子目标),进而一步一步引导达到总目标。每一个目标是一个信息集,它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与这个目标有关的各类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通过它们与其它信息联合起来。由于在试图达到规定目标的过程中,会生出各个层次的子目标,形同大树,故称“目标树”。子目标与子子目标的出现,取决于是否出现新的困难;产生新的子目标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总有一些目标比另一些目标更易于达到,有一些差别比另一些差别更难或更易于解决,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最先解决最难解决的差别,有时为了解决较困难的差别,不惜引入一些困难小的差别。
(二)产生式系统搜索法。这是一种像计算机计算那样穷尽所有可能的策略而达到信息处理目标的方法。
(三)探试启发式。这是一种利用过去处理信息的经验,把一些技巧、规则、法则、经验等规则化、规律化,用于当前的信息处理。在信息处理中,往往有多个规则可以运用,选择规则的原则,是选用那些被认为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规则。对启发能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对“最佳启发法则”的估计,过窄地选择会阻断信息处理的进行;过宽地选择又会扩大搜索范围。较好的策略是利用相似性,选择能使问题状态转换成比原先更像目标状态的法则。
信息加工能力不仅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还是一种心理能力,已有的研究仅仅是开始,人类处理信息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发掘。
信息加工能力的必要性
当今是信息污染、信息饥饿与信息危机共存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发生源的海量化导致信息的极大冗余,真假信息传递的混杂导致信息利用的惶恐。面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要求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有信息识别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有效排除污染,通过对大量而无序的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整理和深加工,发掘出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如果管理创新主体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加下能力,任何信息、资料不仅难以转化为财富,甚至还会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