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俞惟乐
俞惟乐
1926年8月11日 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
1948年 上海私立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理学学士。
1950年 美国私立范得比尔脱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理学硕士。
1950年7月-1958年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题目组长、代理室主任。
1958年至今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晋升为副研,1980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题目组长、室主任、副所长、学委会副主任、主任。1986年起任分析化学博士导师。
1986-1990年 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8月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测试中心主任。
1989年至今 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分析化学组中微量分析委员会和色谱分离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Analytical Chemistry》、《Chromatographia》、《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等杂志的编委和《色谱》的副主编,现任《The journal of thechnoloy for Bioresearch》、《燃料化学学报》编委和《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的主编。
生平介绍/俞惟乐
离子色谱仪
俞惟乐,1926年8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05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州范比尔脱大学研究生院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工作,于1958年服从组织分配来到条件艰苦的西北参加组建兰州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惟乐从1955年开始从事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她不仅重视学科基础的研究,而且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分析问题,并积极组织推广应用。早在50年代初,针对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她建立了天然气和石油裂化气中C1-C5含量以及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含量的分析方法。接着,她克服困难,辗转国内许多地区,对天然气和稀有气体资源进行了普查,为当时的燃料工业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70年代初,中国国防急需研制航空润滑油和液压油,俞惟乐领导课题组克服了仪器设备缺乏和无资料可借鉴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99-74工程分析任务,为研制航空润滑油和液压油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项成果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在解决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的预测这一难题过程中,她深入第一线,与供电局的同志一起多次普查了兰州供电局所属各供电所以及刘家峡水电站的变压器油中的溶解性气体组成,成功地建立了应用气相色谱对变压器潜伏性故障进行预测这一先进方法,为保证电力部门的安全运行作出了贡献。该方法在全国29个省市推广使用后,受到了电力工业部门的好评,在工农业生产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获得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外,她领导的研究室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强化采油”中油田化学剂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的分析技术用于全国各大油田,该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她正承担国家攀登B“注采液中化学剂分析方法研究”。
俞惟乐一贯主张分析方法必须结合实际需要,达到量大面广的必须使分析方法仪器化,因此她非常重视国内分析仪器的发展。她提出了“气相色谱—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的研究课题,在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SG-1型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而在当时国际上仅有英国的ARL 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同类的仪器。这一研究成果获得1982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气相色谱—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法的研究”中,较系统地研究了化合物结构对信号的影响及其校正规律,建立了选择性分析有机化合物中含氧化合物和氘标记化合物方法,以及快速判断一些实际样品中杂质和成分的方法。此项工作属创新结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因此俞惟乐应邀在1990年的美国化学年会上做了特邀报告,并收录在Uden教授主编的《Element-Specific Chromatographic Detection by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一书中。
1980年俞惟乐组织和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1000系列高性能气相色谱仪研制任务。1984年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由上海和四川分析仪器厂组织生产,使国产气相色谱仪达到国际上70 年代中期的水平,为改变中国高性能色谱仪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作出了贡献。她还指导了SY-202离子色谱仪的研制,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外同类仪器的水平,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90年后,她组织有关人员自行研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和多通道数据处理机等,均已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此外还协助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和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完成了两种型号毛细管电泳的研制,分别通过了北京市科委和机电部组织的鉴定。
科学研究/俞惟乐
毛细管柱
俞惟乐特别重视分析仪器关键部件的研究,如:毛细管柱、液相色谱柱的填料以及色谱联用仪接口的研究等。从70年代始,在她的领导下开展了毛细管色谱柱的研究,提出了有机胶法制备毛细管柱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制备的毛细管柱柱效高且重复性好,能适合于涂渍各类型的固定相。1976年这一新的制柱方法成功地用于毛细管柱的批量生产,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代商品毛细管柱,曾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研制和开发的玻璃、石英毛细管柱有50余种,成为中国毛细管品种和规格最全的单位。其中大口径毛细管柱Al2O3PLOT、Para PLOT柱、环糊精系列手性毛细管柱、毛细管电泳涂层柱都很有特色。这些毛细管柱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行各业,为推动中国毛细管色谱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俞惟乐非常重视色谱领域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探索。8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涉及的领域有:多维色谱—多维检测技术、环境分析、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手性分离、生物大分子分离、临床分析、西北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氯代二苯并二恶英(TCDD)虽然在环境中含量极低,但属于极毒的环境污染物,因此国际上十分重视有关TCDD的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俞惟乐考虑到国内尚未建立TCDD的测定方法,因此申请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她指导博士生邱月明采用多维分离/多维检测和多离子检测等技术建立了测定环境中ppt级2,3,7,8-TCDD的方法,获1991年兰州分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应用于植物化学,此工作受到了植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她还对西北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先后分离出多个有生物活性的二萜生物碱,为甘肃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
1990年以后,俞惟乐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应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器、液相色谱用的生物大分子制备分离型填料、超临界流体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的手性分离和临床分析等分析化学的国际前沿领域。由她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俞惟乐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执笔和组织编写了《气体分析讲义》、《气相色谱法》讲义、《填充气相色谱》等专著和编写论文报告近100篇,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显示了较高的学术造诣。
俞惟乐通过在国内讲学、举办学习班和承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人才,促进交流,为中国的气相色谱队伍的成长和学科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她经常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上,曾多次到联邦德国、美国、日本、荷兰、瑞典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并参与组织了4次国际会议。1987年,她接受日本振兴会的邀请到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福冈大学等进行为期一月的讲学。她不断把国外最新的色谱理论和技术介绍到国内,如1979年她将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带回国内广为宣传,在80年代后期又将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作了介绍;同时她应国外学者或学术团体的邀请不断把国内科研及学科发展的情况介绍到国外。1980年应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的邀请,作为中国分析化学中气相色谱领域的代表,首次比较全面地向国际上介绍了新中国30年(1949~1979年)在气相色谱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使国际上第一次对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了中国在分析化学学科中的地位。1988年应邀在美国加州举办的等离子体光谱年会上作“气相色谱用的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器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的报告,这一报告后来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JAAS[1988,3(7):893]。在作上述报告前与Udan教授的谈话内容也发表于JAAS[1988,3(7):929]。
人物评价/俞惟乐
1980年以来(1986年担任分析化学博士生导师),俞惟乐已培养研究生21人(其中博士生13人),他们现已陆续挑起科研重担,成为该学科的接班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俞惟乐积极参政议政,她是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甘肃省人大常委,甘肃省民盟副主任。由于俞惟乐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俞惟乐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颇为严格。她所选的课题大都是分析化学的前沿课题,鼓励年轻人要思维活跃,她认为这样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她建议研究生要注意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勇挑重担,成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她督促研究生经常阅览最新的外文文献。她要求研究生不仅要知道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而且要记住是哪个研究组的工作和导师的名字,以便了解国际上领先的研究组的发展动向。俞惟乐非常恪守科研道德,她不主张在她未参加的工作的论文上署上她的名字,即使是她帮助修改外文,也是这样。她经常教导研究生们要艰苦朴素,遵守科研道德,尊重他人劳动,告诫他们“做学问应该先学会做人”。她还十分关心研究生们的生活,在周末常去研究生公寓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并帮助解决。因此她深受其同事和研究生的尊重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