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体育建筑

什么是体育建筑

体育建筑是指为体育竞技、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健身娱乐等活动之用的建筑物。体育建筑主要包括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各种单项体育场馆(如:专用足球场、曲混球场、游泳馆等)、训练馆、训练场等。

体育建筑的发展历史

体育建筑起源于古希腊,那里有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奥林匹亚城体育建筑群。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4年在此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呈狭长形,观众席砌筑在场区山坡上。体育馆(也称体操馆)是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场所。古罗马的体育场为圆形或椭圆形,观众台采用骨架结构。现已发掘出的罗马大型竞技场遗址有75处之多,其中较为完整的是罗马大角斗场,建筑平面为椭圆形,可容纳5万观众。欧洲中世纪体育运动衰落,直至19世纪初,随着体育运动的复兴,体育建筑在工业时代才获得新生,随着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0–2000年)的50年,体育建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一、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体育建筑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现代体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2700多年以前,也许更早,人们就在爱琴海岸边奥林匹亚山谷中进行竞技,举行运动会。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以宙斯神殿为中心的奥林匹亚举办的一种祭神仪式。有具体时间记载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公元前776年。根据考古挖掘和文献记载,奥运会最早的比赛项目是短跑,赛程约为192米,后来陆续增加了往返跑、武装跑、摔跤、拳击、赛马等正式运动项目和大量的非正式项目。随着奥运会的兴起,新的赛马场、运动场、角斗场和各种神殿都陆续建立起来,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形成了现在考古发掘的规模。通过在奥林匹亚发掘出的体育场可以看到体育场最初的样子:赛道上有大理石制成的起跑石;体育场的座位是利用克罗诺斯山的北坡,用土筑成一级级的土台阶,体育场的南面是人工的、昂贵的座位;场地末端是方形的,不像罗马时期或现代的体育场是曲线形的。通过古代希腊的体育活动与体育设施,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第一,古希腊已经形成系统的身体训练观念,这标志着体育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当时,古希腊人为世界提供了实践体育所必需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单一项目的竞赛,到大型综合性的泛希腊运动会,都对古代与现代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古希腊产生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建筑。希腊体育建筑形态单纯、纯净,多采用方形构图,围合性的空间模式初步呈现。体育场建筑形制已经初步形成,并表现出定型化的趋势。

第三,在古希腊,技术并没有成为体育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结构形态上采用砖石砌筑的结构体系,技术的难点只是在于兴建如此庞大建筑群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没有考虑体育场的挡雨问题。

第四,古代希腊的体育建筑群,大多呈现非对称布置,并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场面的安排。运动场多是依山而建,利用山体作为天然的看台,并结合神庙建筑,创造了多角度的良好视点。古希腊体育建筑形态是一种谦和的、人性的、自然的形态。建筑与人是统一和谐的,这都是古希腊民主政体的体现。

总之,古希腊的体育建筑在技术方面并不突出,但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以及对体育精神的鲜明表达,使希腊始终成为人们心中的体育圣地。

古代罗马的体育建筑在形制上、规模上、结构上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古罗马在共和制晚期和帝国时期,国内斗争日益尖锐,导致体育娱乐活动成为缓解阶级矛盾的工具之一,这推动了体育和娱乐活动的发展。罗马人把他们的时间大量宣泄在公共浴场、剧院、竞技场等娱乐场所。这种糜烂的生活方式随着罗马军队的战功,传播到几乎所有的罗马城市,人们兴建了无数的竞技场,’用来观赏残酷的角斗表演。罗马的城市修到哪里,大竞技场就修到哪里,在当时,大竞技场就是罗马的国力与精神的象征。

古罗马的竞技场不是完全承传古希腊运动场的形制,它脱胎于剧场建筑,并最终形成完全围合的建筑形态,完整意义上的体育建筑得以最终在古罗马人手中诞生。这些竞技场多为椭圆形平面,也有圆形的,中央一块平地作为表演隧,周围看台逐排升起,观众区的视线良好,有便于疏散的出口,场地内有地下通道,甚至在体育场的顶上有索膜结构的遮阳篷为观众遮挡阳光,有喷泉为人们纳凉。已知最早的竞技场在庞培城,建于公元前80年。早期的竞技场有的还使用木材,但是很快就被石材取代。

二、工业时代的体育建筑(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体育建筑经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短暂辉煌,在漫长的中世纪几近消亡,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之后,体育建筑在工业时代得到了新生。

19世纪初世界进入工业时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仿佛都变成一部巨大的机器,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都成为一部高效率的巨大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唤起了人们对于新建筑类型的巨大需求:交通建筑、商业建筑、博览建筑、工业建筑等。体育建筑在这里并不是主角,甚至只是在孤零零地发展。但是,19世纪对于体育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体育建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保证,即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

现代混凝土技术、巨型桁架技术、快速预制装配技术等很多对体育建筑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都在19世纪出现了。在20世纪上半叶,不仅钢材与混凝土的强度得到了提高,特种钢、特种玻璃、有机材料也开始出现在建筑材料的名单中,为大空间实现轻质、高强的覆盖屋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构体系方面,薄壳、折板、网架、充气等新结构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把实现大空间的技术手段扩大到了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范围,这为体育建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当时的人文背景来看,文艺复兴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沉重束缚,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光辉重新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工业时代的诸多科学发现,例如,进化论、新兴生物学、现代医学、解剖学等,使人们破除了宗教的压抑,对于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在争取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体育娱乐活动和充实向上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积极的文化背景下,发生了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从此揭开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序幕。这次奥运会不仅对于现代体育.也对体育建筑的发展产牛了划时代的影响。

第1届现代奥运会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仅仅对雅典的帕纳辛奈科运动场进行了改建,建成了可容纳7万名观众的大理石“u”型运动场,这正是参照古代希腊运动场形制建造的。由于这种场地不利于创造成绩,这届奥运会的成绩没有获得承认。但是,这座运动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开创了体育建筑的新纪元。

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体育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欧洲各国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体育建筑空间模式与建筑形制逐渐固定,部分体育建筑采用了舒适的座椅与雨篷。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都在欧洲,许多体育建筑成为演兵场,并被赋予了较强的政治含义,一些体育设施在外部装饰上受到折衷主义的影响。总体来说,体育建筑在这段时间中发展缓慢,但却为战后体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样本与经验。

三、后工业时代的体育建筑(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迅速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的几十年,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建筑在这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技术发展来看,在大工业时期出现的结构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一些新的结构形式也在完善之中。可以说,战后这几十年是信息与高科技时代的全面准备阶段,积累了可观的技术与经验。80年代之后的体育建筑在结构技术上并没有超越这一时期的水平,只是提出了有关新型结构体系的构思。例如,由美国建筑师富勒提出,由盖格实现的穹顶结构体系。这种穹顶运用在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佐治亚体育馆,它是同样覆盖面积屋顶结构形式中结构重量最轻的。在汉城奥运会之后,大部分跨度在100米以上的体育建筑都运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结构体系的成熟与体育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空间形态的解放,首先是结构体系的灵活多变。先进的结构体系,实现了大跨度无柱空间的需求,而结构所表达的美感又赋予了体育建筑新的建筑形象。体育建筑的建构手段在向使用轻质高强结构的方向发展,新型结构体系使建材的受力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革新使空间形态的特征,在由体向面、由重向轻、由直向曲、由稳重向轻盈不断转化。现代结构重视对空间连续性和结构轻盈感的表现,其空间构成手法也更加灵活。而轻型高强度的材料也应运而生。这些新结构体系、新建筑材料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为体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从人文环境来看,在战后的几十年中,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冷战阴影下的相对和平使体育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趋于表演化、娱乐化、国际化和商业化。体育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成为不同国家文化与经济交流与竞争的舞台,同时也是展现各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活动需要,体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几乎遍及世界每个城市。在50年的发展中,体育建筑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体育建筑由专用的变为多用途的,体育建筑的规模明显扩大了。

第二,体育建筑的功能逐渐复杂,多种流线的管理安排成为复杂的问题,体育建筑不仅要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还要负担城市的展览、集会、演出等活动。

第三,体育建筑要承担大型会议、演唱会、举办各种展览等,相应的辅助设施也必将有所改变,辅助空间的复杂性随之增加。

第四,体育建筑日益被媒体所包围,不断发展并满足媒体的转播要求。

功能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空间模式的进化。虽然体育建筑以大空间为主,主从关系明确的空间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具体的空间秩序、流线安排有了新的改观。体育建筑总平面不再是原先的圆形、正方形等传统形式,而不对称椭圆形、枣核形、新月形、自由形、三角形平面等纷纷出现了。更有部分体育建筑利用结构的富余面积,赋予其更多的功能,例如,俱乐部、游泳池等,形成了一个主体空间、多个副中心的格局。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建筑在技术和文化上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体育建筑一向的看法。虽然战后的那种追求体量与宏大、夸张与表现、厚重与稳定、高度与广度的体育建筑仍然在大量地建造,但也有很多建筑师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体育建筑的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功能,讲究效益

体育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创造适宜的欣赏空问。优秀的体育建筑多从实用出发,将投资和设计的重点放在比赛场,追求良好的视质、舒适的座席、方便的交通、明亮的空问和宜人的环境氛围。体育比赛厅的平面大多紧密结合比赛场地形状和座席规模,采用视质较好的布局。功能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场馆效益的好坏,多功能设计也成为这个时期体育建筑的一个亮点。

2、开发技术,复归自然

建筑技术的进步,使之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随着新结构、新材料的出现,将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3、重视人文,追求个性

体育场馆的体量较大,置身于城市,对环境质量和城市面貌影响显著。因此,如何使建筑融人环境,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在和谐统一中体现个性是这个时代体育建筑面对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体育建筑的一些新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体育建筑的发展在理念上接受了现代主义的精髓,并有所扬弃。总体特征表现为:强调功能主义,提倡建筑形式取决于使用功能的需要;强调建筑设计应当自内而外,由功能而空间,自空间到形体,形态自由,并不强求对称;强调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倡建筑对新材料、结构、设备以及工业化设备特点的真实表达;强调建筑的“净化”,反对折衷主义与装饰主义的繁琐形式,提倡几何的、抽象的建筑空间形态,空间气氛追求简洁、明亮、轻快;注重地域文化特点表达的倾向;流动空间、有机建筑、开敞式布局等设计手法大量出现。

同时,体育建筑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发展格局。以前的那种四方体量的建筑不再受到欢迎,个性化的创作受到鼓励。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在体育建筑的外在形态上。建筑师运用组合、变形、拼接等构成手法,在结构工程师的配合下,设计了大量新颖的建筑。在很多建筑师眼中,体育建筑是最有可塑性的建筑类型,如同机场建筑、博览建筑、交通建筑一样,体育建筑创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形体的创新。仿生学、形态学、类型学、新陈代谢理论为它提供了理论手段。这时期的体育建筑更多地表现三维空间中的形体动势,通过对各种曲面、曲线形态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地面一墙体一屋顶的模式,三个维度之问的界面彼此渗透,建筑表现的主题是力感的形成、凝聚、蓄势待发的冲动,甚至可以是表现力的释放,建筑的空问形态更加接近于自然形态,表现出丰富性与自由性,呈多元化态势发展。

体育建筑的分类

体育建筑类型是由建筑的使用要求决定的,而使用要求又是随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体育项目的增加,体育建筑类型也日益增多。通常体育建筑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体育建筑是否覆盖

体育建筑是否覆盖是指运动场上空是否有覆盖物(即是否封闭),分以下两种。

1、露天体育建筑

如游泳池或游泳场、足球场、田径场、排球场、篮球场、灯光球场等。

2、室内体育建筑

室内篮球场、室内游泳池、室内足球场、室内田径场等。

二、体育建筑使用功能

体育建筑的使用功能是指体育建筑的使用目的,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1、竞赛场馆建筑

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其特点是馆内设有观众座

2、练习和训练场馆建筑

如体操馆、乒乓球练习馆、排球训练馆、游泳池、田径场等。其特点是场馆内无观众座席。

3、游乐、健身场馆建筑

如体育俱乐部、健身房、室内小游泳池、保龄球室、壁球室、台球室等。

4、体育医疗建筑

如体疗室、气功疗室、骨科、保健按摩等。

三、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分类繁多,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其各自的运动特点,体育场馆也要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设计建造。按照体育运动项目分类有以下两种。

1、单项运动的场馆建筑

如乒乓球馆、排球馆、篮球馆、足球馆、游泳池、跳水池等。

2、综合性运动项目场馆

如多功能体育馆、体育俱乐部等。

体育建筑的基本特征

体育建筑经过战后5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外在形态、结构形式、建筑材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体育建筑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它的基本特征没有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包括以下三点。

一、建筑跨度大

由于要适应多功能使用要求,因而竞赛场地尺度大,观众座席要求舒适,从而使比赛大厅跨度增加,在建筑结构选型上多采用轻质高强的大跨度结构。

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体育馆容纳观众7万人,馆长轴257米,短轴204米,为此选用悬索结构屋顶,为目前全美最大的悬索屋盖。

我国上海体育馆,可容纳观众1.80万人,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高33米。圆形屋顶直径110米。

二、观众容量大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足球场可容纳观众近20万人。我国北京工人体育场观众容量达8万人。首都体育馆和上海体育馆观众容量达1.8万人。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赛场“鸟巢”可容纳观众近10万人。如此众多的观众在交通设计上、安全疏散上会有很多特殊要求。

三、厅堂体积大

体育比赛大厅净高达12.50米以上,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上,体积在10000立方米以上。这样大的体积,其音质问题就要求做声学设计,同时体积大给空间设计提出了新课题,照明、通讯、管线等建筑设备也较复杂。

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

由于“人人参与运动”及各类运动会的召开,为此而修建大量的体育场馆和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体育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了可能。由于城市交通的改善和日趋现代化,在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现代化体育场馆建设起步较早,经验较多,对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建设颇有借鉴价值。关注国外场馆建设的发展,对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很有裨益。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馆建设,重在普及

美、加、德、日等国大型体育设旌现代化水平之高给人印象深刻,而一般场馆建设的普及给人的感受则更为强烈。加拿大蒙特利尔、埃德蒙顿、卡尔加里三座城市分别举办过1976年奥运会、1978年英联邦运动会和198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88年第15届冬奥会。三座城市的现代化体育竞技设施闻名于世,而其群众体育设施之普及也同样令人敬佩。每个城市都有多处大型综合性体育俱乐部,既拥有不少室外场地,也拥有多个室内场地,涵盖了田径房、篮排球馆、冰球馆、游泳馆、体操室、健美室等。在各社区,一般设有游泳馆、冰球馆、健身房等设施,居民可以就近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一般普通4口之家竞有室内温水游泳池和壁球室。卡尔加里市有50万人口,仅室内冰球场就有17块之多,几乎同我国全国室内冰球场数量持平。

二、量力而行,平赛结合

近些年来,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如奥运会、大学生运动会、洲际运动会等,对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有竞技水平日益提高所需要的一面,也有借机展示国家和城市的政治与经济建设成就、博取国际声誉的一面,以致国际性运动会,已不再局限于体育的竞争,还伴生出雄心勃勃的建筑方面的一比高低,于是,追求现代化和纪念性便成了时尚。

通过建筑手段体现现代化和纪念性,常常促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追求宏伟壮观的体育设施。然而,国际体育盛会给予举办国的建设时间比较短促,多则四五年,少则二三年。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量采用新技术和创造纪念性,付出的代价常常是惊人的。例如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大面积采用索膜结构和透明玻璃钢屋面(7.4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建筑壮观独特,技术先进,博得世人称赞,但付出的代价颇大,投资决算超过预算竞达10倍以上。

三、注重功能,讲求效益

多功能相结合主要靠活动座席来调节,初始投资可能稍大,但可充分利用。从刊物上看国外体育建筑,印象最深的一般是先进的技术和新颖的造型,而对其注重功能、讲究效益的一面却比较模糊。但当身临其境,实地看过之后,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功能和效益。

四、区别对待,力求实用

体育场馆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创造观赏空间,这涉及到许多因素,因此设计难度较大。而如何区别主次、权衡利弊、恰当处理,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国外体育场馆设计在这方面具有可取之处。他们的设计多从实用出发,该区别对待的则力求层次分明,不该制造人为差别的则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观众与贵宾、比赛场地与休息厅的关系处理,前者还人为地分开制造差别,后者则明确区分,分别对待。观众与贵宾在设计中的矛盾,要反映在座席安排和疏散布置上。许多国外体育场馆不设主脯台和贵宾席,这不仅减少了设计麻烦,也使比赛厅(场)的平面空间布局更合理。

五、开发技术,更新材料

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容纳成千上万人的大型露天体育设施不断向室内转化,避开自然界的不利因素,实现全天候开放。但是,由于建筑技术手段的发展尚不完善,以及经济条件不足等原因,由露天转向室内的同时又舍弃了自然界于人有利的一面,以致人工环境并不理想和完美,人们并不满足这种不完美的现状,力图复归自然。多年来,国外体育场馆不断向新技术发起冲击,且日渐加强,常有各种开创性作品问世。

六、重视环境,追求个性

美、加、德、日等国的体育设施,有的雄伟壮观,有的亲切宜人,环境优美,建筑形象各具一格。稍加探究,可看出它们的共同倾向是重视环境,追求个性。

体育场馆的体量较大,置身于城市对环境质量和城市面貌影响显著。国外体育场馆设计对此十分重视,依地形地势和环境特点确定场馆体量的安排、尺度的处理和形象的塑造,力求场馆建筑融合于环境之中,取得和谐统一。

体育建筑基地的选择

由于体育建筑对城乡居民生活以及道路交通组织影响较大,因此体育建筑基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体育建筑基地的选择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布点要合理

体育建筑,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体育场馆,以及公共游泳场馆,均为广大群众锻炼身体、观看比赛或进行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大中城市,体育建筑的布点要考虑工、农、学校、机关等特点进行规划分布,并做到布置合理,便于人流疏散,距离适中,方便群众。由于大中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较为紧张,不可能集中设置体育设施,因此多采用分布式布点,考虑城市布点的均衡。

对于一般区、县城镇,由于其城区规模较小,人口一般为3万~5万,因此体育建筑基地的选择较大中城市相对容易一些,尽可能选在城市中心集中设置,以节约投资和方便群众使用。当然,城镇范围较小,即使布置在城镇边缘,也不会给城区居民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市政设施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筑投资,而且在现有情况下还可以节约经常性运转费用。例如,福州市温泉游泳馆,充分利用天然温泉水源,春寒泉暖,水温一年四季都在24。C以上。又如金城江游泳场利用河水动力将清澈的天然河水提升注入游泳池内,既不需要循环过滤设备,又节约电力。再如南京五台山体育场以及重庆市体育场、体育馆和新建游泳池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城岩坡修建观众看台都是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三、与城市公园、绿地相结合

体育建筑与城市公共游憩公园或绿地相结合既方便群众,又可美化城市环境。例如,南宁体育馆位于邕江南岸,体育馆体形轻巧玲珑,与周围的棕榈树丛相烘托,丰富了南国风光。广州市游泳馆坐落在越秀公园内,四周树林荫郁参差披拂,具有特色的拱形跳水台,倚山带水,实为公园增色不少。

四、考虑远近期用地

一般情况下,场馆附近需要建造相应的练习场馆。一组体育建筑,即便一次规划设计,分期修建,也应在规划上考虑到将来用地局部变化的可能性,在规划、交通安排上,一方面要保证体育建筑本身大量观众的安全疏散,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在体育建筑使用时大量人流和车流可能堵塞城市交通。

体育建筑与城市规划

体育建筑的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投资多,是城市规划中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考虑以下问题。

一、与城市整体相协调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宏观规划与实施规划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相对集中与分散布局相结合(以分散布局为主)的原则。

(二)要从城市的发展动力和市场机制着手,紧扣体育产业创新网络与城市有机衍生这两条主线,与城市空间、建筑主体、城市道路、绿色空间有机组合。

(三)根据城市发展、社会需要、经济投入、技术实施的可行陛、城市近远期经济发展规划等,为体育场地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解决体育场地“人气” “人缘”的问题(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大型赛事后使用率提高的问题)。

(四)竞技体育、健身娱乐、体育设施配套都难以脱离城市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因此,体育场地的规划建设必然建立在符合社会观、价值观的基础上,糅进社会群体共同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识和观念,并得到社会的共同认知,才会产生社会价值。

(五)体育文化是城市综合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积淀、更新的表现,也是人们聚集活动不断适应城市社会行为、观念行为模式的反映。要把体育场地规划与城市的自然特征、土地特征、人文特征相结合,使之形成一种内在的穿透性,把人的活动与文化实体、建筑的内外环境交融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实现人群与城市文化天然交织的融合,以形成一座城市的体育文化、旅游文化,为城市带来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体育设施建设序列化

体育设施建设的序列化是根据城市发展、社会需要、经济投入和技术实施的可行性而建立的。这种序列就是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先行,并与城市的近、远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否则就会影响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使用。

三、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定位经济合理

经济是体育场地规划建设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l届奥运会为例,主体育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采用了装配式16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桅塔及大壳体屋盖,造成建设投资成本超过预算6倍,把一个原本打算办成“俭朴”的奥运会变成“吞食资金的陷阱”,使主办城市和纳税人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此,许多国家均在研究奥运会场馆建设与主办城市经济、环境状况相吻合的具体措施,避免盲目投资的情况再次发生。第24届韩国汉城奥运会投资十分小心谨慎,提出“政府投资,能省就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使用的27条国际电视线路、计算机光缆通信传送设备全部国产化。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