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好似一个信息发射塔。体态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位运动员场上的身影,可浓缩一个民族的风采;一位商人从事国际贸易,形体语言可透出其所在国的实力;一位国家领导人,其体态语言里往往能读出那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体态语言是 身体语言,是心理语言的外露,心理活动通过语言来传达,由体态语言来表露。体态语言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印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着人的思想境界,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
情态语言
情态语言是指人脸上各部位动作构成的表情语言。如目光语言、微笑语言等。在人际交往中,目光语言、微笑语言都能传递大量信息。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荧光屏”。人的复杂心理活动无不从面部显现出来。面部的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舌头和面部肌肉的综合运用,可以向对方传递自己丰富的心理活动。以微笑语言为例,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它可以和有声语言及行动一起互相配合,起到互补作用,在交际中表达深刻的内涵。有魅力的笑能够拨动人的心弦,架起友谊的桥梁。笑与举止应当协调,以姿助笑,以笑促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使人感受到愉悦、安详、融洽和温暖。
身势语言
身势语言亦称动作语言,指人们身体的部位作出表现某种具体含义的动作符号,包括手、肩、臂、腰、腹、背、腿、足等动作。在人际交往中,最常用且较为典型的身势语言为手势语和姿态语。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活动来传递信息,能直观地表现人们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握手、招手、摇手、挥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语可以表达友好、祝贺、欢迎、惜别、不同意、为难等多种语义。比较而言,握手是人际交往中用得最频繁的手势语。姿态语,是指通过坐、立等姿势的变化表达语言信息的“ 体语”。姿态语可表达自信、乐观、豁达、庄重、矜持、积极向上、感兴趣、尊敬等或与其相反的语义。人的动作与姿态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
空间语言
空间语言,是一种空间范围圈,指的是社会场合中人与人身体之间所保持的距离间隔。空间距离是无声的,但它对人际交往具有潜在的影响和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成败。人们都是用空间语言来表明对他人的态度和与他人的关系的。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四个空间即:亲密空间、 个人空间、礼交空间、 公共空间。
功能/体态语言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体态语言是无处不存,无时不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着它。联系我们拍摄的电视教材,无论涉及到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体态语言始终在电视教材中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体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了解它的性质和功能,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其内在潜力,为的是今后能拍出更多更好的电视教材。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有机组成体态语言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语言文字构成教学信息的完整性。任何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人际间的来往交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语言形式进行,它总是以灵活多样的体态语言来辅助。
教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流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正是通过教师的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般的有声语言和各种体态语言的有机结合,将科学的内容和知识传授于学生。我们知道,教师讲课,不可能一分一秒都不停歇,这里所说的“顿”,正是有声语言在讲授中的暂停与中断,此时有声语言的暂停和中断,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和师生间的交流中断与暂停,而此时教师和学生的体态语言、如学生的眼神、表情,教师的动作、手势等仍在继续进行。这里体态语言弥补了有声语言的局限与间隙,甚至部分或全部替代了有声语言的功能。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使教学内容得到完整的反映。
另外,体态语言在教学中与有声语言相比,它更加直观形象,它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生动逼真的表情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像有声语言是在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之后,还必须通过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思维、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后才能转换为脑海中的实体意义的形象,而这时各人形成的形象又因个体差异致使内容信息在多次传递中受到衰减和损失。因此,体态语言在情境教学中,更具有传输信息的功能。事实证明,讲授式拍摄一节实验课,不只是包括教师用理论在哪里讲“我们应该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示范或演示,让学生清楚看到“怎样去做”或“就这样去做”,以“眼见为实”去替代“耳听为虚”。正如一位从事 篮球教学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我们不仅要听他讲授有关篮球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看他运球、过人、上篮的动作是否标准、规范、协调、优美,这才是一节完整的课。
体态语言和语言文字二者缺一不可。
传递互感性
体态语言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它能沟通教与学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递。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当一位教师以整洁庄重的服饰、端庄大方合谐有度的教态、清晰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洒脱自如富有魅力的气质贯穿于教学始终时,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起码是这门课)的动机与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无疑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乃至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将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只能给学生留下反感和消极的印象,必然也就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专注期待的目光,聚精会神的表情,以及疑惑沉思、揣摸不解的神情中,随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各自的体态语言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以期达到心灵的契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我们在摄制《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的卫星电视教材中,一位主讲教师尽管他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厚扎实,但在讲授过程中,却教态拘谨、表情严肃、语言平缓、整体形象缺乏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这种体态语言无形中就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传递。而另一位教师,则是教态大方有度、表情丰富传神、语言明快生动,加之一些手势和动作的配合,整个讲授过程中挥洒自如,整体形象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这样不仅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欲望和求知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两种不同的体态语言,影响着教学信息的传递,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释义表演性
体态语言具有释义性和表演性,它能通过形体动作把抽象的语言
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我们在摄制卫星电视教材《 黑白画技法》这门课,尤其是讲到黑白画的几种制作方法,尽管教师的讲授语言非常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但在他未亲自动手进行表演示范前,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泛泛的道理,到底如何去做,他们心中仍然无数。这就是语言本身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所致。但是,当教师一但进入具体的制作过程(如讲到转印法)只见教师将适量的墨汁倒在干净透明的玻璃板上,然后拿起一尺见方的挂历纸,用挂历纸背后白色的一面贴在倒有墨汁的玻璃板上,双手提着纸的两角上下轻轻抖动使纸上浸粘一定的墨汁后再向上一提,转眼一幅写意的黑白山水画便跃然于纸上。随着教师语言的讲解,教师凝神汇聚的神态,灵活自如的手腕动作,构成了一个比任何语言描述讲解都要具体、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正是通过这独有价值的体态语言,为学习者打开了思维、想象和创作的大门,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示范中去把握艺术的技巧,领悟艺术的真谛。这就是体态语言所具有的特殊释义功能和化繁为简的魅力所在。
客观规定性
体态语言具有客观性和规定性,它能直接独立地传输信息。体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人们在交际中,某些信息和知识,可以直接靠体态语言来进行传输和交流。当我们拍摄以实拍纪录为主的如手术过程、实验实习、技术操作、工艺流程等等电视教材时,很大程度上是靠体态语言的客观性和规定性直接进行知识传授。如我们要拍一个有关物理或化学的某项实验,实验教师的每一个具体操作步骤,每一个细微动作以及严格的操作程序,都是作为最主要的信息媒介供学生观察、学习、体验、模仿,这时的体态语言已具有独立的信息传播功能,而有声语言已退居到次要位置。
应说明的是,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所作出的不同身姿、手势和动作,与表演性象征性动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经过千百次实践而总结出的“标准动作”,是属于“这一个”,它具有客观性和规定性,它带有“只能这样做”或“必须这样做”的含义,有着严格的科学性。而后者,则是描摹复杂的事物状态,表达丰富的内部心声所显示的化抽象为形象的一种形式或手段,它带有象征性和虚拟性,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
现实性
体态语言具有现实性,它能产生空间感和营造不同的环境气氛。我们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色彩背景,布置出带有时代特点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环境以及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音响、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性。观众可以从这些非语言形式中了解时代背景、地域差异、季节区别、从而获取有别于有声语言的各种信息。例如教学中的间距,它就能反映出双边的主次关系,代表着交流者之间的亲疏程度。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教师与学生间距缩短,面对面的机会随之增强,作用在学生视听器官的刺激增大,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便随之强烈,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发,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反之,间距过大,效果相反。国外一些中小学便采用诸如“半圆组合型”、“马蹄组合型”等多种空间形态,以缩短教与学之间的间距来提高教学效果。
要点/体态语言
体态语的设计旨在协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自然
自然是对体态语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真淳。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者严重”,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简洁明了
动作要大众化,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叫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无意义的多余的手势务必去掉。
适度适宜
所谓适度,即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的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惑不解。于是,这一说话时动作与内容的不协调成了轶闻。
富有变化
说话时,适当的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现或强调原来的情绪。但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到底,则单调乏味,呆钝死板。因此,要善于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