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体制外经济

什么是体制外经济

体制外经济泛指传统国有制经济之外,通过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私营、个体等民营经济。

体制外经济的实践发展

在改革初期,稳定性租金较高,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进入遏制问题,尤其在城市工业领域很难发展起非国有经济成份。在这种背景下,“从农村到城市”、“先商后工”、“由点到面”的体制改革路径有效的避开了这种遏制,通过避其锋芒的策略发展非国有经济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降低稳定性租金,从而为体制外组织的全面进入提供制度环境。首先是农村改革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了一批后来足以与国有企业正面竞争的体制外企业;同时,逐步开放流通领域,利用城市待业劳动力发展个体工商业者,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时的城市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经济中培育起一个体制外就业市场,为推动工业领域引入体制外组织铺路。

而经济特区的建设则为体制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孵化器,使其获得与体制内企业竞争的政策优势。如果说乡镇企业和流通领域的体制外组织是利用体制外劳动力获得发展,从而产生策略性效应,那么经济特区的建设以及FDI的进入则是直接与国有企业产生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1990年代FDI的大规模引入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且还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助推器,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此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平衡性,但在全国劳动力市场带动下,局部地区体制外组织的大规模发展,将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等渠道把体制改革的压力传递到其他地区。一个生动的例子是,1980年代成立的经济特区不仅享有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而且具有体制创新的优势,无异于是当时的体制外组织。经济特区的建立,不仅仅起到了示范与窗口作用,实际上它打破了原有的地区资源配置平衡,引入了新的区域经济竞争,推动其他地区自下而上通过改革以应对特区竞争优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特区制度“由点到面”的推广充分发挥了体制竞争带动整体体制变迁的作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