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体制内经济

什么是体制内经济

体制内经济是指游离于市场之外的部分,是权力主导经济活动的领域。

民营企业的体制内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以上,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民营经济用1/3的资源,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提供了63%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民营企业起步阶段步履维艰,在夹缝中求生存,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开始寻求企业持续发展的途径,探寻和巩固民营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企业家们一心想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以争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同时,企业家们对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认可。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从此,民营企业由体制外经济成为体制内经济,民营企业的地位最终得到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自主创业的热情,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得以竞相迸发。可以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始终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具体实践者和社会的重要贡献者。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事业上有贡献、社会上有影响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成长起来,有的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活跃在民主政治的大舞台上。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