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会计准则

内容

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美国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和佩顿在1940年曾指出,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事物相吻合。其次,会计准则旨在促使企业提供相关可靠、清晰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作为整个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的,并服务于会计目标。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典型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六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目标的论述。它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观点,目前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也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换句话说,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这里,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目标融为了一体。因为建立会计准则是为了促使经济主体提供相关可靠、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一个人和每一经济主体都做出了最合理的经济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可见,会计准则、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最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程序。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所以,世界各国在制定其会计准则时都不能不考虑其宏观效应,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政治影响。这一点,即使是在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对企业采取不干预政策的美国,也不例外。虽然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但政府证券交易委员会仍保留最后的监督权和否决权。由此可见,政府通过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进行管制,以配合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已成为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一大特征。

分类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两大类:即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其中: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是指以服务于盈利组织为目的的会计准则,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准则。如中国已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准则均属此类。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是指以服务于非盈利组织为目的的会计准则。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行政事业性单位、医院、学校、公共事业单位等。如中国制定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按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划分:一般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但由于对会计准则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和发布方式的不同,因此,不仅产生了对会计准则层次结构的不同认识,同时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层次结构的多样性,归纳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把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财务会计准则。其中,基本准则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它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般由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另一种观点是把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即会计假设”>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组成。它具有覆盖面广、概括性强等特点。具体准则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具体业务处理的标准和规范。它包括一般业务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三方面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强,在确认、计量上更便于操作等特点。

另一种观点是把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即会计假设、指导性会计准则和业务性准则。其中,会计假设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指导性准则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和开展会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业务性准则是关于会计数据的处理和信息生成的规范与准绳。

从中国目前制定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来看,属于典型的二层次结构。即第一种观点。

国际会计准

会计准则(一)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会计准则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生产对会计的客观要求。会计准则最早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在西方国家最具代表性,从历史沿革来看,美国会计准则有着完整的发展轨迹,它随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又伴随经济发展而成长。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日益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模式逐步发展,并成为西方国家企业发展的典型形式。而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为此形成企业股东分散、人数增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的经济实体。国家出自其税收利益,也日益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些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都希望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核算资料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缺乏一个统一的会计规范标准和会计核算程序,对资产计价、收入确认标准、报表编制基础极不统一,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也为一些企业经营者弄虚作假、粉饰经营成果提供了方便。鉴于上述情况,迫切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科学的规范基础,统一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防止会计报表编制者主观臆造,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这种客观的社会经济需求成为美国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因。出于这一需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09年任命了一个会计名词特制委员会,准备进行会计实务的规范化。1915年美国联邦政府贸易委员会副主席提议为全国企业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并于1917年同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一致决定,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实行标准化,同时委托当时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提供一份关于统一标准会计程序的备忘录,经评审之后,于1917年4月,作为联邦储备公报正式发表了名为《统一会计》的小册子。这是美国统一规范会计处理方法的早期尝试。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进程的作用。危机期间,大量公司破产倒闭,证券市场崩溃,股票价格一落干丈,信用制度遭受破坏,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在危机中,企业弄虚作假,报表失真,会计核算不实在证券市场混乱和经济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浪作用。为维护会计的信誉,发挥会计在繁荣经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有序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危机后成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担负起了证券市场的会计管理责任。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会计准则也由此应运而生。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执行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193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批准了六条“会计原则”作为“认可的会计原则”(AcceptedprinciplesofAccounting),并以《公司会计资料的审计》为名,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表,尽管证券交易委会是美国国会授权负责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机构,但该委员会1937年发布了第一号《会计处理文集》之后,很快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限转授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一职业团体。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遂于1938年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旨在制定和发布有关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的通告。

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委员会从1939年开始先后发表了共51份“会计研究公报”(ARB)。在这些公报中强调了本期收益报告、销售时确认收入的观点、取得收入时确认费用的观点、历史成本计价观点以及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分配表所应包括的项目和分类的建议等。但由于该委员会被认为在公认会计原则制定方面行动迟缓,难以应付企业会计实务上经常发生的变化而屡遭批评,所以在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又成立了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替代会计程序委员会,继续促进公认会计原则的书面表达方式,并致力于缩小会计实务差别范围,领导未决问题和争论问题的讨论。会计原则委员会在其存在的14年中,共研究出版了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1972年,因会计原则委员会未能改造完成其成立时承诺的所谓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等的使命而受到抨击。为此,在1972年另行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并于1973年开始接替会计原则委员会,它的任务是,针对重大会计问题,评价原有的财务会计准则,并制定和发布新的财务会计准则及其解释文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以前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同,它不仅有来自于政府部门的代表参与,又同时得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独立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准则机构。

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近140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从上述美国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看,它一开始就是以规范会计核算实务为目的的,虽然在个别阶段强调理论研究,但也是为规范会计实务服务。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颁布为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开辟了先渠,起到了模范作用,此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都先后制定了本国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虽然都带有本国的特色,但从整体上看,主要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为规范或统一企业会计核算而产生的,是会计工作的指南。

会计准则(二)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及最新动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1973年6月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美国等9个国家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发起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制定、发布国际会计准则(IAS),促进各国会计实务的协调一致。该组织刚成立时,只有上述“创始会员”是正式会员,其他陆续参加的均是非正式会员,1977年以后取消这种划分,发展至2000年底1ASC正式改组前,其会员团体己达112个国家153个会计职业团体。

IASC改组前设有“理事会”、“咨询小组”和“筹划小组”等下属机构;1994年成立了“顾问委员会”;1998年成立“常设解释委员会”;1999年通过“塑造1ASC的未来”的报告,开始对1ASC的组织机构做出全面改组。

2000年5月通过IASC基金会章程的安排,2001年原1ASC改成1ASC基金会,由“受托人委员会”负责管理,下设“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和“准则咨询委员会”(SAC)。

IASB从2001年4月正式运行,将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

IASC从成立起至2001年1月底先后发布41项国际会计准则(IASB),其中IAS3、IAS4、IAS5、IAS6、IAS9、IAS13、IAS25等7项已被以后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替代,目前实际生效的34项。

中国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本构架

会计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为主导,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为制定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依据。

基本准则是纲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等十一章内容。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所得税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

应用指南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具体准则进行强化,解决实务操作,包括具体准则解释部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