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任咏华
编辑
任咏华
任咏华院士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这些工作成绩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被邀在Chem.Comm.,Angew.Chem.(国际版),Chem.Soc.Rev.等杂志撰写重点文章或综述文章。此外,她还担任Inorganic Chem.,New Journal of Chem.,Inorg.Chim.Acta等国际杂志编委。曾荣获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5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成果
/任咏华
编辑
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
获奖情况
/任咏华
编辑
任咏华
1990—2000:杰出学者奖,香港大学
2000—2001:Croucher高级研究奖,Croucher基金会
2002:十大杰出青年,香港青年会
2002—2004:RMIT基金国际访问学者,皇家墨尔本工业大学研究院
2004:海外杰出研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百年纪念
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国际杂志任职
/任咏华
编辑
任咏华
1、2004—2006,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杂志国际编委(Elsevier Science)
2、2001—2006,New Journal of Chemistry杂志国际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
3、2001—2003,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国际编委(美国化学会)
4、2002,2005,Dalton Tansactions杂志国际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
5、2004—2006,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杂志国际编委(Elsevier Science)
6、1999—2005,Inorganica Chimic Acta杂志国际编委(Elsevier Science)
7、2004—2007,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杂志国际编委(Elsevier Science)
8、“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杂志编委
挫败出科学家
/任咏华
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去年底公布了2010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榜上有名,成为第三位获得此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奖”殊荣的中国女性。“有些人问这是否到达了高峰?我会说这是个新开始。”有着科学家一贯理性特质的任咏华对获奖感到欣喜,却没有沉醉于颁奖台下的掌声中,因她明白“一山还有一山高”,只希望以奖项鼓励自己做得更好。而多年来,在科研路上遇到过大大小小的挫折,正是造就这位杰出科学家创出佳绩的重要元素。
只求半分收获
今年3月初,任咏华在丈夫陪同下前赴法国巴黎领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于日前在港大校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形容领奖那一刻心情兴奋,并认为此次获奖对她及其研究队伍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但任咏华强调说,做科研并非为奖项,否则会失掉科研原本的意义。“如果做研究是为了拿奖,会令人不能投入做好研究,这对我来说是杂念。”任咏华认为,若每件事都为了某个目的而为,过分看重回报,这样会变得功利化,甚至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一分耕耘,有半分收获已经很开心了。”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港大化学系本科,3年后取得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港大化学系教授;2001年成为中科院院士,其后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项、香港杰出专业女性大奖……任咏华走的显然是一条经过悉心铺排的学术之路,但她形容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很多人一早计划好自己要走什么路,我则倾向顺其自然。”任咏华表示,选读化学是因为她喜欢从事客观理性的分析工作,而她一直以来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没想过要达到什么目标,父母也没有刻意为她安排一条康庄大道,而让她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前途。
挫败成就优秀人才
这项国际瞩目的殊荣,把任咏华从实验室拉到聚光灯下。不太习惯面对媒体的她,谈起得奖感受时表现得有点腼腆,但一讲到跟化学研究和培育学生等有关的课题,马上变得侃侃而谈,可见她对科研和下一代的未来发展更为关注。没有被父母施加“望女成凤”的压力,任咏华仍时刻提醒自己要事事倾尽全力,尤其科研这条路并不好走。这位自言“习惯了失败”的化学系教授,常与学生彼此互勉,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找出答案。“做科研碰钉子的机会比成功的机会多很多,如果每次实验都成功就不叫科研。”任咏华说,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败,研究者碰上此路不通便得想法子解决问题,因此修读研究生课程对年轻人来说是极好的锻炼,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任何职业,这些经验都将毕生受用。访问当天,任咏华带记者到实验室拍照,再到会议室进行访谈。从她比一般人快的步伐和语速,到她选择坐在正对着墙上挂钟的位置,足见她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她笑言,自己属于性急一族,总想要快快把手头的事情办妥,但对于做研究却有无比耐性。“我不会看到一点点结果便急着发表,越重要的发现便越要审慎。”她强调,做研究一定要花时间反复求证,若最终找不到具说服力的结果,宁可不发表,以免影响信誉。因此她经常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反问学生,为要他们肯定验证过程没有出错。谈到当下年轻人进大学选学科,往往看重哪些专业能在毕业后带来可观的金钱回报时,任咏华表示,这是无法避免的世界趋势,最重要是他们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若能做出成绩来,这也不是坏事。
家庭支持有助发展
自得奖以来,任咏华的日程排得更满,除了如常地每天工作十多小时,还要应付各大媒体的访问。她更于本月初在北京获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以及中国妇联和中国科协等代表接见,就中国科学界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讨论。2010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大会因而把本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评选主题定为“女性与化学”。对于女性从事科研会否与其社会及家庭角色产生冲突,任咏华认为,首先女性在思考分析能力上不比男性逊色,而家庭给予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她自觉十分幸运,除了得到同样搞科研出身的丈夫的理解,也有婆婆帮忙照顾孩子,让自己能专心做研究。专注于研究合成化学的任咏华,凭着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科技方面的突出成就而勇夺奖项。她正在就可发光的物料进行研究,希望研发出一种即使减少用电量也能达到同样光度的照明产品,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达到环保的效果。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日趋频繁,科研方面也不例外。任咏华表示,目前香港设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地学者也能参与内地很多重要的研究项目,这些政策均有利于香港科研发展。此外,内地近年为香港提供不少科研人才,从而促进内地与香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可产生正面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