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价格同一性
价格同一性亦称代替法则、一物一价法则,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同一商品,只应有一个价格的规律。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于1871年提出。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商品成交终会形成一个供求均衡的价格。因为存在一个以上的价格,其中必然会有买方或卖方处于非自愿的成交状况,讨价还价的过程必然进行下去,直至达到供求均衡点。马克思曾经指出:“无论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如何不同,一切同类商品的市场价格却总是一样。”这就是说,同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一个,不能有几个,尤其在同一市场和同一时间更是如此。
价格同一性的内涵
价格的同一性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商品价格的基本特征。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同样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不能存在两个以上的价格。若存在两种以上的成交价格,其中必定有买方或卖方的非自愿成交。在没有超经济力量干预的情况下,由予竞争的作用,商品最终会形成一个供求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把这种有规律的现象称为一物一价法则。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书中分析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无论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如何不同,一切同类商品的市塌价格却总是一样。”如果市场上存在两种价格时,买卖双方的竞争,很快由一个供求均衡价格取代其它的价格。价格的同一性或一物一价规律是商品的共同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由于商品价值不是取决予不同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所以同一种商品,不论生产它的条件和劳动技能有何不同,从而劳动耗费有何差别,价值都是同一的。由于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的同一性必既表现为价格的同一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自由交换的前提,能用低价购买的绝不会出高价;能够以高价出售的也不会按低价把自己的商品趾出。同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同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影响程度是橱同的。供过于求时,价格向低位看齐;供不应求时,价格向高位看齐;供求平衡时,价格则处于中位水平,尽管早晚市价有所不同,但对于同一时点同一种商品只有一种价格。所以,同种商品的价格不论它是否符合价值,也不论它是商予或低于其价值,在一个市场上必然趋于同一,即一物一价。
由于价格的同一性,而实际劳动耗我又不同,这在简单商品经济中造成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造成装备先进的大企业淘汰装备落后的企业,造成了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则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重要经济机制。然而在上述经济现象的背后,则是生产力发展必然规律在起作用——价值取决予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和价格的同一性,恰恰成为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这种必然趋势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存在着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季节、不同规格贾量的价格差异。比如购销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质量差价等。这些价格差异的存在是因不同的流通环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质量的商品其运输、储存保管以及技术改进等方面追加了的投资费用不同,其商品价值发生了变化。由予价值的不同一,因而反应出来的价格也就不同一。所以上述现象并不否定阶格的同一性,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了价格的同一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与价格同一性或一物一份相悖的“双轨制”价格或“一物多价”的现象。怎样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双轨制”价格或“一物多价”的现象呢?所谓的“双轨制”价格,是指同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分别由两种不同的价格机制形成从而存在着价格的不同。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计划价格、工业生产资料的计划内外价格。所谓的“一物多价”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分别存在着两种以上的价格。
从理论上讲,“双轨制”价格是违背价格同一性的;从实践上看“双轨制”价格或“一物多价”存在不少的弊病。例如“双轨价格”或“一物多价”卖方卖低价和买方买高价并非出于自愿,往往是借助于超经济的行政干预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并非全部取决于经营者的主观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能否得到平价原材料和出售的方式,即是按国家统一价出售还是按市场价出售。因此“双轨制”价格或“一物多价”是商品经济发展中暂时现象。当商品经济转入正常秩序以后,“一物多价”和“双轨制”价格现象会逐步消失的。“双轨制”价格和“一物多价”只是价格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