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亨利克·显克微支
利克·显克维支1846年5月4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1871年,显克维支大学毕业。
1872年起,显克维支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一些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
1876年,显克维支到美国旅行,在美国住了将近三年,目睹美国劳工和移民的悲惨生活。回国后,他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为了面包》、《奥尔索》等。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显克维支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反映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稍后,显克维支又发表了《胜利者巴尔杰克》等短篇小说。作者在这些作品里描写了波兰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波兰地主的伪善、外国占领者的残暴,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波兰当时的现实生活,揭露了美国“民主”、“自由”的虚伪和对印第安人的残酷迫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声。这些小说不仅题材丰富多彩,而且表现手法优美动人,是一组千古不朽的佳作。
80年代开始、转入长篇小说创作。一八八三年起,显克维支陆续发表了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什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但也美化了贵族地主阶级。这些小说场面宏伟,人物广多,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显示了作者擅长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才华。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显克维支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通过罗马贵族青年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的爱情故事,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罗马皇帝尼禄的残暴统治和对基督徒的迫害。一九零零年,显克维支发表了充满对异族统治的愤恨和爱国热情的历史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书写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这部小说在显克维支的创作和整个波兰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1901年开始,他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直到1905年获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显克维奇离开波兰前往瑞士佛维。在那里成立了“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任该会主席。1916年11月15日,显克维奇不幸病逝于佛维。1924年,显克维奇的灵枢运回波兰,安放在华沙老城的圣约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100多年来,显克维奇的作品受到波兰国内外的读者的热烈喜爱,历久不衰。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才能的历史小说作家。
不朽名著/亨利克·显克微支
1872年-1876年
一八七二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开始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一系列讽刺小品和政论文章,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然》,反映当时波兰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苦闷失望的心情。以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两条路》、《老仆》、《牧歌》等,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1876年-1883年
一八七六年,显克维支以《波兰报》特派记者身份取道法国赴美国旅行采访。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了两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深入到社会各阶层进行了采访并记录成两卷本的《旅美书简》即为这两年的采访通讯集。此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如叙述波兰侨民在美国悲惨生活的《灯塔看守人》和《为了面包》,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奥尔索》和《穿过草原》。此外,还有反映波兰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侵略者压迫波兰人民的《胜利者巴尔泰克》和《家庭教师的回忆》等,为发展波兰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八七九年后,显克维支又曾旅居意大利和法国,直到一八八二年他才返回波兰,为《言论报》撰稿。在此期间,他曾发表剧本《一张纸牌》、《谁之罪》和中篇小说《黄金国》等,但主要是为转向创作历史小说作准备。
1883年-1888年
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八年,他陆续出版了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8)。《火与剑》反映了十七世纪时波兰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外国干涉,进行粉碎赫梅尔尼茨基为首的哥萨克暴动的战斗。《洪流》描写的是波兰人民同仇敌忾打败瑞典侵略军的英勇精神。《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叙述的是抗击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战争。三部曲气势宏伟,情节曲折,想像丰富,文笔流畅,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显示了作者擅长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才华,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896年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创作了两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你往何处去》被公认是作者的顶峰之作,它使显克维支获得国际声誉。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仅在英美两地就销售了大约两百万册,获得了罕有的成功。小说通过罗马青年将领维尼裘斯和基督徒少女莉吉亚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尼禄荒淫骄奢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同时描写了尼禄焚烧罗马直至最后的灭亡。作者试图以早期基督教运动的悲壮斗争来启示人们,人性必将战胜“兽性”,仁爱定能制服暴政,人类的进步理想和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十字军骑士》再现了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人民抗击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英勇斗争。正当波兰处于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的危难时刻,这部小说的出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进一步激励人民起来抗击外族侵略,恢复波兰的独立。
除历史小说外,在九十年代他还写过两部描写现实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前者刻画了一个生活毫无目的和准则的优柔寡断的波兰“多余人”的形象。后者塑造了一位富于进取精神而又能保持传统的贵族资产者人物。显克维支后期的作品还有长篇历史小说《在光荣的战场上》(1905)。1909年他又以1905年革命为背景,创作长篇现实小说《漩涡》。1910年,他出于对儿童的关心和喜爱,写出了一部少年儿童在非洲中部丛林中历险的长篇小说《在荒原和沙漠中》。
类别 | 作品名称 | 原文名 | 年份 |
---|---|---|---|
长篇小说 | 《火与剑》 | Ogniem i mieczem | 1884 |
《洪流》 | Potop | 1886 | |
《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 Pan Wołodyjowski | 1888 | |
《你往何处去》 | Quo Vadis | 1896 | |
《毫无准则》 | Bez dogmatu | 1891 | |
《波瓦涅茨基一家》 | Rodzina Połanieckich | 1895 | |
《十字军骑士》 | Krzyżacy | 1900 | |
《在光荣的战场上》 | Na polu chwały | 1905 | |
《漩涡》 | Wiry | 1909 | |
《在荒原和沙漠中》 | W pustyni i w puszczy | 1910 | |
中篇小说 | 《徒然》 | Na marne | 1872 |
《黄金国》 | 1880 | ||
剧本 | 《一张纸牌》 | 1880 | |
《谁之罪》 | 1880 | ||
通讯录 | 《旅美书简》 | Listy z podróży do Ameryki | 1878 |
名著简介/亨利克·显克微支
《小音乐家扬科》: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
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
上。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扬科
八岁就做了牧童。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奏乐声。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
也没采到。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果园
里,麻雀
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有一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工看见了。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记着。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家
扬科。春天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
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
,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够满足的了。扬科用树皮
和马鬃
,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像旅店里的小提琴那样好听。它声音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可是扬科还一天到晚拉着。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
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曾经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着,小提琴就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
一天傍晚,扬科看到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门口移动。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越来越紧地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
。夜静得可怕,月光
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扬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
,蜡烛
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
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
惩办吗?他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
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管家把更夫找来,说∶”把这孩子带走,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
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扬科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
。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扬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
树,燕子
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
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
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你往何处去》:小说反映的是公元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马帝国
动乱生活的真实场景,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禄
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
徒为代表的奴隶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禄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小说对尼禄的形象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这个残酷多疑的暴君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的母亲、妻子和老师
塞内加都分别惨死在他的手下,就连他的宠臣裴特洛纽斯
,虽然好几次躲过厄运,最后由于奸臣的挑唆,也没能逃出他的魔爪。尼禄的命令就是圣旨,他为了欣赏大火的景象,竟下令焚毁罗马城
,事后又把罪责强加于基督教徒身上,派人大肆逮捕他们,并把这些无辜的替罪羊送到竞技场,有的任凭猛兽撕扯、啃噬,有的被他钉在十字架
上示众,还有的被迫穿上浇了沥青的紧身衣,给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最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是竞技场
表演的压轴戏———凶蛮的野牛残杀手无寸铁的少女黎吉亚
,一场场、一幕幕,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不忍掩卷。与这种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皇族维尼裘斯与人质黎吉亚姑娘的爱情纠葛以及由此而渲染的基督教善良、仁慈、忍耐、宽容的美德,这也是小说中的第二条线索
。维尼裘斯是一名罗马帝国的青年将领
,他最初只是被黎吉亚的美色所迷恋,想把她抢过来当情妇,结果没有成功,带去的打手白白送死,自己也被黎吉亚的保护人折断了臂膀,险些丧命。善良的黎吉亚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照顾他养好了伤。黎吉亚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感化了维尼裘斯,这个充满异教思想的奴隶
主终于“改邪归正”,站到了虔信基督教的黎吉亚一边。一场用六个章节写成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的骇人听闻的大火,一幕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人兽殊死拼搏,一段生离死别、曲折凄婉的爱情经历,每一处都显示出这位诺贝尔
文学奖得主深厚的创作功力,小说的艺术
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亨利克·显克微支
《十字军骑士》:反映的是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
联合抗击条顿骑士团
的侵略,并在格隆瓦尔德一战取得历史性胜利的一段光辉历史。波兰国家是在九世纪到十世纪之间形成的。当时的波兰公国承认德国为宗主国。到了波列斯拉夫
统治时期,波兰国家强盛起来,在十一世纪初扩大了领上,统一了波兰,并摆脱了对德国
皇帝的依附。十二世纪初,波列斯拉夫三世把国上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从此形成了封建割据局面。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后,德国封建主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侵占了波莫瑞一带。一二二六年,波兰玛佐夫舍公国
的康拉德大公为了占领普鲁士人的土地,决定把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条顿骑士团引进波兰,委托这个骑士团占领普鲁士
。十字军骑士团占领了普鲁士,强迫当地居民像奴隶般为他们耕种,同时引进德国移民
,建立许多城镇和乡村,于是骑士团占领的地区逐步日耳曼化了。十三世纪末,十字军骑士团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不承认波兰大公们的领导,并觊觎波兰的土地。波兰西部和北部出现了强大的德国军事
国家组织,这对波兰的独立是个严重的威胁。十四世纪初,库雅维亚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
为波兰的统一进行了斗争,1320年恢复国王
称号,建都于克拉科夫,结束了波兰的封建割据局面。1370年,波兰王位转入匈牙利国王路易手中。路易
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于一三七四年颁布了“科希策特典”,规定了波兰贵族
的一系列特权,但作为交换条件,也规定将来由路易的一个女儿作为波兰女王。路易死后两年,根据“科希策特典”的规定,由路易的小女儿雅德维迦
继承波兰王位。这时
波兰仍处在十字军骑士团的威胁之下,立陶宛的西北部也受到十字军骑士团的严重威胁。十字军条顿骑士团渴望与宝剑
骑士团在领土上连成一片。当时宝剑骑士团占领着拉脱维亚,这两个骑士团企图占领把他们分隔开来的那片立陶宛领土,特别是时母德人
居住的地区,以便在波罗的海
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骑士团国家。共同的敌人使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了起来。1385年波兰贵族和立陶宛大公
亚该老在克赖瓦
签订了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亚该老于1386年来到波兰,与雅德维迦成婚,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以便共同对付十字军骑士团的侵略,收复失地。1410年,由于骑士团的步步进逼,终于爆发了波兰和立陶宛对十字军骑士团的战争
。双方在格隆瓦尔德会战。会战的结果,波兰和立陶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辉煌胜利,十字军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格隆瓦尔德会战彻底摧毁了十字军骑士团的威力,制止了骑士团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和立陶宛土地的侵略,使十字军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终于在十五世纪中叶完全衰落。这次战役
是波兰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在波兰人民当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思想评价/亨利克·显克微支
显克维支对他的同胞们的缺点从来不是视若无睹的,他总是毫不容情地揭发它们,同时还公开表现波兰的敌人们的才能和勇气。他像古代以色列的预言家们一样,常常对他的人民讲出严厉的真话。因此,他在自己的历史场景里谴责波兰人过分要求个人自由,以致常常无谓地消耗了精力,使人们不能为群众利益而牺牲私利。他责备贵族间的争吵,责备他们拒绝服从国家正当的需要。但是显克维支始终是个爱国者,他确实恰如其分地如实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勇气概。他还强调了波兰作为历史上对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基督教世界的堡垒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种高度的客观性最足以证明显克维支的思想和历史观的睿智。作为一个真正的波兰人,他肯定是不赞成卡尔·古斯塔夫入侵波兰的,然而,他却出色地描绘了这位国王的个人勇敢和瑞典军队良好的纪律和组织性。
成就影响/亨利克·显克微支
显克维支肯定是第一个承认他受到古老的波兰文学影响的人。这种文学的确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伟大史诗里所充分表现的诗歌的全部本质,因此他是波兰文学的真正的亚当,是波兰文学的先驱。在波兰文学的天空里,像灿烂的群星那样闪烁发光的名字中,有斯沃瓦茨基,这是个有丰富想像力的人,还有克拉辛斯基。像科热尼奥夫斯基、克拉舍夫斯基和热乌斯基,都曾成功地进行过史诗艺术的创作。但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却使史诗艺术达到了它的高峰,呈现出了最高度的客观性。
对于考察显克维支的成就的人来说,他的成就显得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广阔,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