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汉
于维汉(1922.1.28-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豆及其制品预防克山病,使发病率明显降低,解决了克山病的预防;提高克山病治愈率,急型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慢型和亚急型5年死亡率由90%下降到25%以下,解决了克山病的治疗;在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阶段,并进一步证实克山病发病与病区硒、蛋白质、锰和维生素E等综合因素有关。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5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事迹/于维汉
在农家
于维汉:192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克山病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和广大科研人员一道控制了猖獗于中国部分农村的克山病。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届、八届中国人大代表,他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被国内外科学界所接受。
他是医学界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医疗界元老级人物称为“医界泰斗”,他的名字享誉中国业界,尤其是克山病防治等地方病防治领域。如今已83岁高龄、身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的于维汉,一系列桂冠和荣誉曾戴在他的头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任日本医科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沈阳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提及于维汉,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克山病———这个曾经在中国部分农村肆虐一时的“瘟神”。1935年,克山县一些村屯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老百姓称它为“攻心翻”、“羊毛疔”。其实,这种病不独在克山,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三百多个县的部分农村均有发生,共涉及人口近两亿。因当时在克山一带突发,而被称为克山病。为攻克防治克山病这一关,中国医疗卫生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但都“无功而返”。
会诊
1953年,年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受组织重托,带队投身到克山病病区;这一去,致使他摸爬滚打同克山病病魔缠斗了五十多个春秋。由于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新年、春节,每逢这时都是病区最紧张、最缺防治人员的时刻,在到1972年的20年间,于维汉有十几个春节在病区度过。谈起那段历史,知情人讲“那简直就是一场战役”,最多时,于维汉率领的医大医疗队就达700多人。
医疗队被当地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大夫”,于维汉则被当地群众称为“我们的教授”。1965年9月13日,《黑龙江日报》在二版曾用整版篇幅,以《“我们的教授”———记于维汉深入农村防治克山病十二年》为题报道了那段历史。
于维汉同助手们跑遍了的各病区,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为了探索克山病与膳食的关系,1964年他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点,对1.6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探究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已建成为具有70个编制的研究所。研究所成果丰硕,于维汉
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更引起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广泛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并被定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
于维汉注重解惑更重育人。他自带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多达47名,辗转于吉林、辽宁、陕西、山西和甘肃等16个省市的150多个克山病区县市讲学。2003年,他又主持编著了长达100多万字的《中国克山病》。2004年11月,于维汉教授因脑出血住院,不能再正常工作。所里的同志讲,虽卧病在床,但这期间,于维汉仍时常关心克山病的科研情况。克山病,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也是他毕生的事业。
成就/于维汉
于维汉教授在查看克山病病区分布图
于维汉教授,192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技术顾问,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名誉总编辑,曾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专家组组长WHO心肌病杂志委员从1950年起,于维汉教授,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始”的精神,常年参加现场抢救,试点防治工作。
并和克山病科研们调查了60多万人次的病区人口,系统地诊治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克山病防治和病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克山病治愈率,降低了发病率。
主要成就:
一 提高克山病治愈率:1、应用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治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建立家庭病床,对慢型和亚急型病人口服洋地黄治疗和生活指导收到良好疗效,使慢型、亚急型病人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解决了克山病的治疗问题。
二 降低克山病发病率,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获得明显预防效果,并在中国推广,解决了预防问题。
三 由他主持和起草的《克山病分型、诊断、治疗》、《克山病病区划定标准》、《克山病流行特点》和《克山病病理诊断标准》等已在中国推广应用,规范化了中国克山病防治工作。
四 由他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1984——1986)是由7个省、市的10个防治研究单位293个专家参加,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采用新思维、新手段在以往克山病研究工作基础上又取得重要进展:1、阐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2、在克山病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3、克山病诊断和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化。
五 他主持编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本图集为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为深化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加强了中国医学地理制图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
六 他的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60年代初期他认为克山病发病与营养失衡有关,并继而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已被许多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为克山病研究开拓了新领域。经过几十年临床、流行病学现场预防、动物实验、生化、病理、细胞学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发现:1、锰元素对克山病发生有一定作用;2、在低硒环境下过量锰可引起血浆硒和维生素E下降;3、低硒引起锰在组织中积累,而蛋白质充足时锰可大部分由粪便排泄,表明病区环境硒、锰、蛋白质和维生素E等因素与克山病发病有关。综合营养失衡对克山病发病的证明,更说明传统膳食单一化在克山病发生中的重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后,中国范围内的克山病发病大幅度下降证实了这一论点。
于维汉教授先后培养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22名硕士研究生及两名博士后、一名前苏联博士后人员。这些研究人员正在国内外科研岗位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荣誉/于维汉
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于维汉获得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