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乔治·居维叶

人物简介/乔治·居维叶

乔治·居维叶乔治·居维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

“灭绝”这个词通常使人们想到一些古老的动物,例如恐龙或者渡渡鸟。它也可能在当今濒临危险的生物名单上提醒人们。两个世纪以前,关于动物可能会遭遇灭绝的观念并没有被广为接受,人们仍然不相信他们没有见过的生物曾经在地球表面爬行过、走动过、跳跃过。乔治·居维叶则认为,不知名的生物确实存在过,然后永远地消失掉。他认为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物种的灭亡。尽管他赢得了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者的杰出声名,但他最初受的却是生物学上的训练。他运用已有知识比较了现存物种与已逝物种之间的异同,试着去了解地球的历史。

生平年表/乔治·居维叶

1769年8月23日 出生于当时还属于德国的蒙特利阿德

1778-1788年 在斯图加特的卡罗林大学学习

1788 在诺曼底当家庭教师

1795 在巴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动物解剖学,并被任命为动物学教授

1796 成为法兰西学院物理科学协会的成员,并开始对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原始象”进行研究

1800 成为法兰西学院的自然史教授

1799-1805 出版了5卷本的《比较解剖学课程》

1802 被任命为慕塞自然学院的比较解剖学教授

1803 成为法兰西学院物理学科的终身教授

1804 在亚历山大·布朗格尼亚特的协助下,开始地质学研究,特别是地层的形成

1808 被拿破仑任命为大学顾问

1808-1811 出版了《巴黎地区的矿物地理》,这本书一写再写,后来被扩充为《巴黎地区的地理现象》

1809-1813 前往意大利、荷兰与德国,考察当地发达的教育现状

1812 出版《四足动物化石研究》

1814 成为国会议员

1817 出版《动物王国——从其组织看分布》

1819-1832 成为内阁议员之首

1826 出版《论地表的革命》,这是一本从《四足动物化石研究》中抽出来的单纯论述

1828 出版《鱼的自然历史》的22卷本

1830 与埃提纳·圣海里阿公开论辩

1832 5月13日逝世于法国巴黎

主要贡献/乔治·居维叶

他提出了“器官相关法则”,认为动物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各部分结构

乔治·居维叶乔治·居维叶都有相应的联系。如牛羊等反刍动物既有磨碎粗糙植物纤维的牙齿,就有相应的嚼肌、上下颌骨和关节,相应的消化道以及相应的适于抵御和逃避敌害的洞角和肢体构造;虎、狼等肉食动物则具有与捕捉猎物相应的各种运动、消化方面的构造和机能等。

他不仅研究现生的动物种类,还将当时己知的绝灭种类的化石遗骸归入同一个动物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他运用器官相关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少数的骨骼化石对动物进行整体复原。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使他成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

他首先指出非洲象与亚洲象是两个不同的种,而猛犸象(毛象)则是一种更接近于亚洲象的绝灭动物,并证明北美发现的“猛犸”化石是另一个绝灭的新属——乳齿象。尽管他反对生物进化论,但他正确地提出了物种(及种上类群)自然绝灭的概念,并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绝灭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在客观上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此外,他认为地层时代越新,其中的古生物类型也越进步,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后来出现了植物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化石,然后又出现脊椎动物的化石。在最近地质时代的岩层中,才出现了现代类型的哺乳类与人类的化石。他的这些论点与近代地质古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结论基本一致。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认为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他的这一科学假设也基本上与现代地质、古生物学的结论相一致。

居维叶与“灾变论”/乔治·居维叶

居维叶认为,在整个地质发展的过程中,地球经常发生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性变化,并且有的灾害是具有很大规模的。例如,海洋干涸成陆地,陆地又隆起山脉,反过来陆地也可以下沉为海洋,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急剧变化等。当洪水泛滥之时,大地的景象都发生了变化,许多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害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这些灭绝的生物就沉积在相应的地层,并变成化石而被保存下来。这时,造物主又重新创造出新的物种,使地球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原来地球上有多少物种,每个物种都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结构,造物主已不记得十分准确了。所以造物主只是根据原来的大致印象来创造新的物种。这也就是新的物种同旧的物种有少许差别的原因。如此循环的往复,就构成了我们在各个地层看到的情况。

居维叶推断,地球上已发生过4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这使地球上生物几乎荡尽,因而上帝又重新创造出各个物种。后来,居维叶的学生欧文(R·Owen,1804~1892)极力鼓吹灾变论,不仅在法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到国外。

尽管灾变说在法国学术界取得了统治的地位,但是,居维叶的理论受到一些生物学家的批评,特别是主张进化学说的拉马克和圣提雷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尽管他们三人在18世纪末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结下了友谊。

1830年(这时拉马克刚去世不久),圣提雷尔同居维叶开展了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法国科学院的会议上爆发的。双方的辩论一天比一天激烈并且一共持续了6周时间,如此激烈的辩论在科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这场辩论在法国乃至欧洲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的报纸和一些宣传机构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最后的结果是居维叶获得了胜利。在辩论会上,居维叶淋漓尽致地表示了他的学术观点,激烈地反对拉马克和圣提雷尔的理论,顽固地坚持灾变论。灾变论还在地质学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因为灾变论也可用于解释地质的变迁。然而,就在灾变论在生物界取得胜利的时候,英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SirC.Lyell,1797~1875)主张“渐变论”,反对灾变论,并在英国清除了灾变论的影响。

拉马克与居维叶/乔治·居维叶

拉马克(Lamarck,JeanBaptiste,1744~1829)和居维叶是同一时期的法国生物学家,被后人称之为提倡生物进化学说的先驱者。

作为一个最先提出所谓生物进化学说的生物学家,拉马克本人并没有用过“进化”这个词,直到拉马克死后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这个词才开始使用。拉马克在1800年就生物形态演变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物发生改变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是生物内部的生命力,二是特殊的环境影响。换句话讲,动物形态的改变是由它的内因和外部环境决定的。为什么动物会适应环境呢?拉马克用“获得性遗传”的概念解释了这一点:动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形成了新习惯,新习惯的形成使动物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后这种改变又传给了后代,经过很多代以后,才能看到这种变化。在拉马克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生物界一直认为生物是不可能变的,生出来是什么样,就一直保持原样。

以居维叶为首的物种不变论者与拉马克展开了一场生物史上的大争论。居维叶提出:按照拉马克的理论,各种类型的动物之间应该有些过渡类型,才能说明生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但在拉马克那个时代,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还很零散,拿不出多少证据来证实生物变化这个学说。争论的最后结果,当时的人们没有接受拉马克的思想,居维叶的物种不变理论继续统治生物界。50年后,达尔文根据生物的地理分布,动、植物在家养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变化、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大量证据,证实了生物是可变的,比拉马克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生物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