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继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涌现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部地区成了“被遗忘的区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有一句顺口溜——“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或许正能体现出中部的现状和尴尬。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范围
中部六省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和“心腹”,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解除心腹之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GDP对比
河南
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GDP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同年河南GDP为10535.2亿元,占全国的5.8%,增长14.1%,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河南GDP总量在全国居第5位。GDP总量高于河南的省份是广东(21701.3亿元)、山东(18468.3亿元)、江苏(18272.1亿元)、浙江(13365.0亿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总量为37046.5亿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有着一亿人口的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最多、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也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为单位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6%;人均纯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个,占34.8%;人均纯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个,占46.6%;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个,占11.8%;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个,占2.2%。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户多,贫困面大,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衡性。
湖北
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484.5亿元,2002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6%,经济增长的绝对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总量约为广东4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为不足30%,表明与沿海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
蓝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湖南
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 蓝皮书认为,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2亿元,增长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
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 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从人均GDP来看,却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数第二位江西约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经济强县评选中,百强县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84个百强县,而其中的47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占56%。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4年间增加了8个县,2004年总数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沿海一带,其中有21个县排在前50名。江苏省4年来百强县数量略有增长,2004年达到16个,但在前十名中,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而中部地区只有河南2个,湖北、湖南、山西各1个,安徽省已连续4年无1个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全国百强县平均有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省10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也只有80~100个。2003年,安徽61个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8.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元,分别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1.855亿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别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6%和46.2%。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县城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596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3∶1。同期,安徽十强县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29元,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
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 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总人口3355万人,就业人口147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44%,在中部排第6位;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对外经济合作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见,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山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江西
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蓝皮书认为,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但从横向看,仍有较大差距,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财政收入425亿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江西城市群构建却尚在规划之中。
意义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安徽淮南市、河南、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次,我们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
战略构想
一些中部省份于本世纪初发出了立志“崛起”的誓言,而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日趋清晰,“中部崛起”最终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了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河南
–>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科技创新,和推动中华历史文化文明国家核心传承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
湖北
–>不等、不靠、不浮躁 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江西
–>让GDP与人民幸福感同步增长 江西省近几年不仅盯住长三角,而且把眼光投向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其战略定位是:把江西建设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安徽
–>精心谋划“十一五”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说:“我们翘首向东,沿海地区日益发达;环顾周边,中部各省加速崛起;回首西望,西部开发普遍提速。安徽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湖南
–>走创新之路 湖南省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同时实行南向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与珠三角的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并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
山西
–>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 山西省针对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和高度依赖煤炭的情况,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应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核心的中华历史文化文明传承区和海内外旅游目的地,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发展情况
河南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同比增长10.7%,人均GDP为20414.5元。
湖北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同比增长13.2%,人均GDP为22677元,增长14.2%。
湖南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同比增长13.6%,人均GDP20226元,增长13.1%。
安徽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052.9亿元,同比增长12.9%,人均GDP16656元。
江西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7589.2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15921元。
山西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7300亿元,同比增长6%,人均GDP 207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