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中观经济

中观经济的概述

70年代中叶,德国爱登堡大学的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首次提出“中观经济(Meso-economy)”这一区别于传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范畴,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传统经济学领域需要一次飞跃性发展和理论突破。

中观经济是相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来说的,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包括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增长与波动、总的产出水平、总的物价变动、总的就业状况等;微观经济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经济个量为考察对象,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家庭的收入支出、市场中某类产品的数量与价格状况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经济现象,比如说区域(城市)经济、部门经济、行业经济等,它是国民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域或部门行业的展开,它们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子系统,但它毕竟不等于整个国民经济,不能归之于宏观经济领域;同时,区域(城市)、部门和行业又是一个自成体系,又不能归于微观经济领域,所以便产生了中观经济。

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

根据彼得斯博士的研究,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三个:部门经济、地区经济、集团经济。

部门经济一般是某个地区或多个地区分布的同类经济的集合体,它是按照产品群、物质生产的工艺特点或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职能而形成的。我们有时也称之为行业。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当然,部门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角度甚至是不同的需要来进行的。我们通常感觉得到的是有形划分,即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经济部门实体——政府设立的经济部门管理机构,如一轻部门、二轻部门、煤炭部门、冶金部门、林业部门、渔业部门等;一种是无形划分,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部门、资金密集型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等。

地区经济是若干部门、多种隶属关系在同一区域的集合体,它具有综合性、相对独立性,每个地区依其区域优势而各具特色,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需要指出的是,地区经济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而是行政性区域经济。即地区一般是指行政区(省、市、县等),而其他性质的区域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尽管中观经济学有时也涉及到其他性质的区域,但仍以行政性区域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

集团经济通常认为就是企业集团经济,它是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经济组织内的集合体,它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独立性。对于专业化的集团来说,它属于单一部门在同一地区或者不同地区的集合;对于综合性、一体化的集团来说,它属于若干部门在同一地区或者不同地区的集合;对于跨地区的集团来说,它是一个部门或者多个部门在不同地区的集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多数集团是既跨地区、又跨部门的企业集合。

中观经济的研究范围

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也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既有区分,又有联系。中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关系如下表:

理论分类 研究出发点 理论范围 政策范围
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 经济循环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发展和就业理论;财政、货币、外贸理论;国民收支理论等 就业政策;金融信贷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政策;指令性经济计划等
中观经济 部门、地区、集团 经济结构理论;部门与地区发展理论;基础设施理论;环境保护理论;集团与协会理论等 部门结构政策;部门结构计划;研究与工艺政策;部门原料供应政策;地区结构政策等
微观经济 家庭、企业、市场 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与价格理论;竞争理论;个人分配理论等 企业法;竞争政策;消费者政策;收入与价格政策等

应当指出,上述划分使中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各自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论范围和政策范围,但它们研究的范围仍然有一些交叉。例如价格理论、环境保护理论、结构政策、竞争政策,并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

中观经济的特点

正是由于中观经济是一个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经济系统,它既是个量经济的集合,又是总量经济的分解,所以它具有与总量经济和个量经济都不同的若干特点:

一是集散性。中观经济居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宏观的决策需要它去贯彻执行,微观的情况需要它去综合反映。当然,微观也需要它去凋节和控制,中观不是消极的中间体、传声筒,因为它本身不仅要执行宏观决策,而且要制定中观决策,因而又具有集散的特点。

二是独立性。这里昕说的“独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集团)之间、行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独立性行业经济、地区经济、集团经济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力系统,都各自具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二是指整个中观层次是独立的。每个中观主体都是独立的,但不应该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别于宏观和微观的独立的中观层次,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三是综合性。这里昕说的“综合性”是指包括产业、行业、部门产品的种类。一个行业总有若干个部门,生产若干产品。一个集团总有若干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地区的综合性则更大一些,不管是大区还是小区,它总不会只有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而总是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集合。因此,中观经济具有综合性。

四是交叉性。行业、部门中纵横交错的联系,是行业内部的纵向联系为主,行业间的横向联系为辅;地区经济由于它是分层次的,既有大区、中区、小区之间的纵向联系,义有不同层次的区之间的横向联系;集团是内部联系最为紧密的,但与外部也有纵横交错的联系。而且,地区、部门、集团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的:地区经济包含部门经济、集团经济,部门经济包含地区经济、集团经济,集团经济又包含地区经济和部门经济。

五是灵活性。中观经济比宏观经济规模小一些、实体性强一些,而比微观经济规模大一些、回旋余地也大一些。世界上有一种“小国现象”,即一些小国由于规模小,便于治理,经济发展很快,如新加坡、挪威、瑞典、瑞士等国。在我国,许多“中观”规模不亚于这些小国,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也可能出现“小国”效应。当然,我们肯定“小国”现象,并不是主张国家分裂和民族分离, 而是强调通过学习小国的经济发展和管理经验,增强国民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灵活性。

中观经济的实践意义

l.中观经济具有创新和突破功能,可以为宏观经济起到“试验田”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各中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和创新。比如,深圳特区在建立之初对工人实行的联产计奖制、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并于80年代初期进行了股份制试验。不仅使得深圳特区建设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而且为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制度和试验的做法后来在全国推广,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还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出了一些中观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这些模式是各地区审时度势主动发展的结果,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地区经济而言,多种发展模式的出现,表明我国在乡镇经济、县区经济、中心城市经济、省区经济等各个层次上,正在进行多层次的地区经济问题探索。这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事业中,宏观(国家)主要负责总体设计和目标管理,中观(省、地、市、县等)则主要负责地区创新和自主发展。对于新生事物成长来说,中观层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能提供直接便利的服务;这样,新生事物的成长,反过来又能解决中观经济发展中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也是宏观上的热点和难点,往往一经解决就会逐步得到国家的确认和完善,这样又会得到更多地区和更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我国绝大多数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出台,走的都是中观先“摸石头”、宏观再“过河”的路子。

2.中观经济能发挥稳定和协调功能,有效削弱宏观经济的过度振荡

中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器”和“减压阀”作用。这可以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方面来考察。

自上而下方面:当宏观经济出现大的振荡或者不利于中观发展时,发挥中观主观能动性,通过中观各个层次的逐层“吸收”,将有害“辐射”降低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但有些省份发挥中观的调节功能,在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全面增长的好势头;90年代中期,国家出台房地产业降温、消除“泡沫经济”的政策措施后,海南省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但他们通过开发旅游业、高效农业以及为微观经济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途径,将冲击波大大减轻,使中观经济经过短期波折后很快重现生机与活力。

自下而上方面:当微观层出现不良征兆时,中观层可以及时干预,这可以弥补宏观层鞭长莫及或者说“山高皇帝远”之缺憾。比如,一些在全国短缺、影响重大的产品的生产企业,地区经济和部门经济等中观管理层一般都会给予密切关注,一旦出现运行阻碍或者其他矛盾,中观层会全力 以协助解决,不会将矛盾上交。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失职,就有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事实上,一些地方出现的金融风险案、特大灾害或灾难案,曾经对宏观经济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有些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

3.中观经济能完善国民经济控制系统,分散集中控制的风险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中观调控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国民经济系统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求函数的极值。在集中控制的条件下,函数自变量的个数急剧增加,使最优化系统空间的维数急剧增加,给精确的计算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集中控制的结构具有高度刚性,系统对随机变化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仅仅来自于它的中心。虽然,集中控制可以使系统长期保持稳定,但是系统的不变结构和它各部分进化变迁的矛盾最后将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另外,集中控制还会降低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一旦控制中 发生失误,各子系统都难以预防和纠正,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状态恶化。如果不同层次的决策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提出,各子系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就称为分级(或分散)控制。分级控制对权力的纵向分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集中控制的上述弱点,能够适应环境和系统内的变化,使每个层次具有自主应变的功能。同时,下级层次由于自行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增加,控制效率也随之而提高。实行分级控制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是由中央控制地区、部门和大型集团,再由地区、部门和大型集团控制企业或微观经济层。如果不实行这样的分级控制,而由中央直接控制企业、宏观直接控制微观,那么,中观层次只起消极传递作用,结果只能使控制系统呆滞、僵化。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