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介绍/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天、航天科技,英文:ChinaAerospaceScienceandTechnologyCorporation简称CASC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过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部级央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8个以航天产品经营为主的产、研结合的经济技术实体和一个外贸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咨询机构、公司等,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以控股的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10万名员工,已培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队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工人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名。集团公司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以“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为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能力结构布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努力营造“以总体为主导,以专业为基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格局,并按国际一流标准,在技术、产品、管理、经营等方面坚持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建设方略,加速发展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接轨,以确保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按照“发展航天、强大集团、改革创新、铸造一流”的发展方针,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突出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民用产业三大主业,努力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迈进。
历史沿革/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过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公司大楼
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组建成立。
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1956.10—1964.11)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刘亚楼、王秉璋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二、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1964.11-1982.4)
1964年12月26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王秉璋、汪洋、宋任穷、郑天翔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
三、航天工业部时期(1982.4-1988.7)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张钧、李绪鄂先后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四、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1988.7—1993.6)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任航空航天部部长。
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时期(1993.6—1999.7)
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3年6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正式成立,刘纪原任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
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999.7—)
1999年7月1日,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王礼恒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1年12月,国务院任命张庆伟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7年8月,国务院任命马兴瑞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领导成员/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芮晓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雷凡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李金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吴艳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
袁家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吴燕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袁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产业项目/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宇航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500千克。正在研制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研制各类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以来,先后向国家和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80余颗,形成了返回式遥感、东方红通信广播、“风云”气象、地球资源、北斗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大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导弹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向市场提供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卫星转发器租赁、软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特种泵阀、风能发电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加速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部分产品/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武器系列
FB-6A车载防空武器系统
LY-60(N)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LY-60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地面设备
FN-6便携式导弹武器系统
CH-3(彩虹三号)中程无人机系统
PW系列无人机
FT-1精确制导炸弹(500kg)
WS-2制导多管火箭弹
WS-1B多管火箭弹
WS-1多管火箭弹
A100简控多管火箭弹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系列
长征四号系列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一号
空探系列/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载人飞船
绕月探测
卫星平台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海洋系列卫星
企业文化/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企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也是中国航天企业文化之魂。1956年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自力更生”精神孕育了中国最初的航天精神。1986年底,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以后根据聂荣臻副总理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航天科技工业”的具体特点,对航天传统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炼,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1999年9月18日,在建国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了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在“两弹-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两弹-星”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把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组织架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总部机构
办公厅、规划计划部、财务金融部、人力资源部、研究发展部、质量技术部、武装部、宇航部、经营投资部、航天技术应用部、国际合作部、行政保卫部、企业文化部、监察与法律部、审计部、离退休干部工作部。
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专业公司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香港国际投资控股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航天时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直属单位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宇航出版社、航天档案馆、航天通信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报社、航天人才培训中心、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航天印刷所。
上市公司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18)、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51)、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343)、长征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879)、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1185)、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31)、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1045)。
人力资源/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公司
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2万余人。拥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级专家3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8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3名,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365余名,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0余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名,“全国技术能手”58名,“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31名,“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和“航天技术能手”300余名。
人才队伍建设
1)以大胆选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班子、压担子为突破口,改进干部选拔方式,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管理人才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班子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领导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所属各院、公司及直属单位领导中,45岁以下的占到44%,比“九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科研院所行政正职中45岁以下的达到51%。把配备优秀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航天新型号的研制作为锻炼和选拔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一批熟悉型号科研生产、专业技术造诣高、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及时推到型号一线领导岗位,基本完成了人才的代际交替。
2)根据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确定高校毕业生的接收标准及层次比例。在27所著名高校设立“CASC奖学金”,提升集团公司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地位,有效地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力。从2001年起,集团公司先后在全国20余所重点高校组织举办了“新世纪、新航天、新形象”、“放飞神舟、实现理想”和“聚八方英才、铸航天伟业”为主题的“中国航天企业形象巡回展暨航天专场招聘会”。扭转了“九五”期间和“十五”初期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不利局面,为集团公司人才队伍补充了大量优秀人才。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9921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92余名、硕士研究生6698余名、本科生10707余名,研究生比例达到37%。利用航天优势、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广开视野,重点引进一批专业对口、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不断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每年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文化程度高、具有专业特长的大专毕业生充实到数控加工、电装、电调和测试等知识技能复合型、技术技能复合型岗位上,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3)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起岗位工资为主体、薪酬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所属企业单位全面实行了岗位系数工资制,所属事业单位实施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对主要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实施年薪考核,初步构建了科学考核的责任体系,以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合理确定成员单位负责人薪酬水平。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加强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管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依法为各类人才建立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积极推进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4)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建立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机制。集团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人力资源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管理规定》、《专家选拔与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引进管理办法》、《职工培训教育管理规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等涉及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与使用等管理规定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市场化的选拔录用机制、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规范化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适应航天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实现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紧密围绕人才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着重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战略开拓能力。强化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推进干部挂职任职交流,推行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推进民用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依托集团公司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技能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积极组织技能人才境外培训,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委、专家组和知名专家的作用,以老带新,帮助、指导年轻人探索攻关路径,做好航天高技术的传承和再创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采取优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种奖项、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进一步调动人才队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开展“名师带徒”,鼓励传帮带。命名了以“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唐建平、高凤林,“全国劳动模范”庞勇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连友的名字命名的学习型班组,并有计划地举办职业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