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2008年,中交股份跻身世界500强排名第426位。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股份)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注册资本148亿元人民币,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心企业)整体重组改制并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股票号码为HK.1800。

中交股份设立后,作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运营主体,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42家、参股公司17家,可为客户提供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中交股份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最大的国际设计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以港口、码头、公路、桥梁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业,以基建疏浚和环保疏浚为主的疏浚业,以港口机械、筑路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以国际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外经外贸业,业务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区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交股份在设计和承建的众多国家重点项目中,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水工、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之最”,许多工程不仅反映了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为中国交通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绝大部分沿海及内河的大中型港口和航道,国内各高等级主干线公路及大型特大型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工程,均由中交股份参与设计、承建。在国家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后,中交股份参与武(汉)合(肥)铁路、太(原)中(卫)银(川)铁路、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等多个铁路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中交股份拥有中国最大的疏浚船队,耙吸船总舱容量和绞吸船总装机功率均排名世界第二,疏浚能力占国内疏浚市场份额的80%;公司的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4%,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公司积极参与对外经援项目和国际承包工程的合作与竞争,目前拥有56家境外机构;20多年来,连年入选美国ENR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CCCC、CHEC、CRBC、ZPMC品牌享誉全球。中交股份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后,凭借规范的治理和优良的业绩,相继被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在《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跻身十强。

中交股份的人才战略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搭建平台创新制度为企业打造一流技能人才队伍

中交股份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中交股份曾连年获得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被22家全国性行业组织共同确定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成绩突出单位。所属企业多次被评为全国企业教育培训先进集体、交通部先进集体,两个单位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6人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2006年初,中交集团成立伊始,经原劳动保障部批准,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同年8月成立了集团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07年初,中交股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正式启动,目前总体上仍处于推进和探索阶段。但伴随着企业战略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们将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为新的契机,努力打造更高层次的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中交股份制定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体目标:到2010年,企业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从”十五”末的29%提高到41.8%,达8000人左右,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在技能操作人才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0%、9.8%、30%。

中交股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一强、二优、三飞跃”的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为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要手段,加强鉴定系统功能建设,通过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要。

二、全方位搭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企业为技能人才搭建适合其成长的有效平台,这是中交股份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平台。中交股份先后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企业教育培训规定》、《教育培训工作三年规划》、《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治理办法(试行)》、《施工企业要害岗位培训及持证治理办法(试行)》等十几个规章制度和20多个治理文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二)提升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培训平台。中交股份行业特有职业(工种)专业性强,外力无法提供支持。为此,中交股份进一步强化中国交通建设工程学院及其10个分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职能。各分院承建单位根据本企业的职业(工种)情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近两年,中交股份实际用于技能人才培训经费2574.39万元,占职工教育经费的22%。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2008年已投入专项资金近300多万。为缓解工学矛盾,扩大培训覆盖面,工程学院网上学院已开通应用。

(三)建设高技能人才评价和鉴定系统平台。中交股份依托各分院成立了10个职业技能考核站,充分利用了分院的资源优势。鉴定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摸清了企业职业(工种)情况,共向劳动保障部申请获批了76个行业特有职业(工种)。2007年向部鉴定中心申请举办了两期考评人员培训班,共计185人;一期质量督导人员培训班41人。中交股份高技能人才试点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部分所属单位过去依托地方建立了鉴定站,工作基础较好,能够比较快的满足鉴定的需要。

(四)提供高技能人才展示自我能力平台。积极组织企业主导职业(工种)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激发企业高技能人才努力成才的热情,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技术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集团、子公司、三级公司、项目部、生产班组全面开展此项活动。2007年通过集团技能比武选拔的一位选手,参加由国资委组织的央企钢筋工比赛获得银奖。两年来,中交股份累计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39059人次,职业资格培训10256人次,其它类培训48425人次。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工作制度

(一)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绝招特技展示等活动。建立技能带头人制度,在要害岗位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名师带徒制度,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采取双向选择或组织指定的方式,通过师傅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提高中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推动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中交股份成立了以朱碧新副总裁为组长、孙子宇总工程师、林鸣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导小组,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一部,部门总经理兼任鉴定中心主任,部门分管培训的副院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并确定专人负责工作的开展。

公司要求,”十一五”期间,企业所有一线技能人员要普遍鉴定一次,全部参加由集团鉴定中心或考核站组织的鉴定。鉴定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自有场地、设施和设备,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采取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把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评价。公司规定,高级技师由集团鉴定中心统一进行评价和鉴定,技师的评价和鉴定,由集团鉴定中心根据考核站的综合能力有选择性的进行授权实施。鉴定中心负责对每次技能人才评价和鉴定实施情况进行质量监督。中交股份高技能人才评价鉴定试点以来,重点抓了工程船舶水手、船舶机工、水上打桩工、管线工、筑路工程机械操作工、港机装配电工等20余个主导特有职业(工种)的鉴定工作。在题库、鉴定标准和培训教材上,采取征集和新建相结合的方法,对过去开展鉴定工作较早的考核站(鉴定站)所提供的题库、鉴定标准和培训教材,经过集团鉴定中心组织的评审、调整,推广到其它考核站应用,并在部鉴定中心的支持下逐步完善。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工作性质,集团鉴定中心支持直接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评价和鉴定。有些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实操,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现场评价效果更佳,如工程船舶水手、船舶机工等。

试点以来,中交股份共有5419人取得职业技能资格,其中初级2369人、中级1555人、高级948人、技师460人、高级技师87人,有效地改善了技能人才等级结构。

(三)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2007年中交股份出台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及治理办法》,对生产一线的技能操作员工,通过评选符合条件的人员将被授予”中交股份技术能手”称号,并一次性奖励4万元。对非凡优秀的技术能手有针对性的选派其参加国内外技术考察一次,并给予培训、短期疗养等待遇。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非凡津贴要求,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年度进行评定并足额发放津贴。

(四)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网站、网院及《中国交通建设》等信息媒体作用,借助有关会议、文件和相关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资格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的各种举措,宣传表彰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资格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工作者,扩大在集团内的影响,动员各单位进一步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资格工作,激发高技能人才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在企业内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工作的良好氛围。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