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村脩
下村修
下村脩 (Osamu Shimomura )
出生 1928年8月27日
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
国籍 日本
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
日语原文 下村 脩
假名 しもむら おさむ
罗马字 Shimomura Osamu
GFP ribbon diagram. From PDB 1EMA.
荣誉: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简介/下村脩
下村修
下村脩1928年8月27日-),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下村脩、马丁-查尔菲,华裔化学家钱永健,他们是因为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奖的。这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下村脩是首位从水母中分离绿色荧光蛋白的科学家,他发现这种蛋白在紫外线光中呈现亮色。马丁-查尔菲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各种生物现象的亮光基因标签的价值。钱永健对我们理解绿色荧光蛋白如何发光作出了贡献,他还将颜色标签扩展至除绿色之外的颜色,以便可以用各种颜色标识不同的蛋白和细胞。
经历及成就/下村脩
下村脩1928年出生在东京,1960年从名古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海上生物实验室的名誉退休教授。
下村脩1928年出生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原子弹的爆炸曾经给少年下村脩带来过伤害。1955年,他在名古屋大学读研究生时,被导师介绍给另外一个实验室的教授做助理。这位教授让他研究一种海萤被弄湿时为何会发光。
这其实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投入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收获。而那位教授之所以将课题交给下村脩,原因之一在于下村脩并非博士生,没有完成博士论文的压力。结果,下村脩竟然不辱使命,发现这是一种蛋白质在起作用。名古屋大学也破例给他颁发了博士学位。
此后,下村脩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兰克•约翰森(Frank Johnson)实验室做博士后,着手研究水母发光的秘密。1962年,两人成功分离纯化出水母中的发光蛋白水母素,并且报告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后来被称为绿色荧光蛋白(GFP)。20世纪70年代,下村脩又进一步解读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奥秘:含有可以吸收和释放光线的化学基团。
不过,下村脩和约翰森所作出的杰出研究发现一度被人忽视。1990年,约翰森在82岁时去世。而下村脩也据说在普林斯顿工作时长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能依附于其他教授。
获奖后/下村脩
现年80岁的下村修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传言说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原以为得化学奖的可能性为零。我获奖只是偶然的幸运。”
下村向日本媒体回顾自己的治学生涯时说,每到一处新的地方,自己总能遇到名师,“运气实在太好”;此外,先研究海萤,再研究水母,也是非常幸运,如果二者研究顺序倒过来,可能现在一无所获。
下村说,作为一所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一名业余研究爱好者,但小地方出身也有好处,研究时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观点,不像一些知名学府,学生不敢背离导师的意见。
“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东西,”下村淡淡地说。
评价/下村脩
在同一领域的一些学者眼中,下村是一名“孤高的研究者”。与钱永健同一研究所的日本学者宫协敦史说,下村为人淡泊名利,研究风格属于“孤身奋进”一类。
后辈眼中的下村既严厉又温厚。48岁的北海道大学教授近江谷克裕曾多次聆听下村的教诲。他说,先生乍看严厉,其实为人温厚又不失幽默感。去年12月,他前往下村家拜访,离开时年近八旬的下村一直把他送到车站,15分钟后汽车进站,下村目送他上车才离开。
寄语年轻人/下村脩
下村少年时亲身经历长崎原子弹爆炸和二战结束前后的混乱时局。这一体验让他对生命有另一番感受。他在获奖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轻易产生畏难情绪。他寄语后进说,年轻人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该排除万难,奋力攀登。
近况/下村脩
下村现在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和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与家人居住在马萨诸塞州。退休后,下村把实验工具搬到家中,继续研究其他发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