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上海院士风采馆

简介/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上海院士风采馆

院士馆建在黄兴公园,重点介绍了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两院院士,系统收集了院士的工作、生活音像信息、文献实物、照片资料等,并作为市级档案资料进行保存。目前,院士馆正在酝酿让“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两个品牌活动走进社区、学校。谈家桢、闻玉梅、李大潜……平凡的面孔、朴素的签名,让人感悟院士们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昨天,上海院士风采馆落成开馆。走进这座集中展示两院院士智慧魅力和学术人生的展馆,仿佛走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展馆建筑外形就像本翻开的大书,入口处一座高达6.5米的玻璃书橱更是引人注目:里面收藏了2000余册各类书籍,都是院士们的专著、手稿或是发表院士论文的期刊以及他们钻研过的书籍。沿着这条用书籍“铺就”的“科学大道”走进展馆,院士们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精彩人生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母亲赠予的金钥匙,引导闻玉梅走上艰辛的科研之路;父亲刻在笔筒上的寄予,鼓励李大潜献身科技事业;每天坚持用大白鼠做试验,陈中伟向断肢再植领域发起冲击……在鲜花和掌声背后,院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心血和汗水。观众们边看边记,被院士精神所感染。展馆里,琳琅满目的科学仪器和试验器具让青年观众觉得新奇神圣,而走进“拜访院士”展区,站到与真人等高的神奇玻璃前,院士们的影像即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各自介绍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感悟……此外,展馆还设置了介绍我国两院院士及其制度的“科学道路”展区;介绍上海两院院士的“星光璀璨”展区;以及介绍国外院士情况的“异域采风”展区。在电脑“院士资料全书”前,观众触摸屏幕即可“翻阅”;点击“院士风采视频演播”,院士们还将“面对面”与你侃侃而谈,讲述科学、讲述人生。

外观展示:从正面看整个建筑如同一本翻开的书,“书”在简单中透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一种人文气质和底蕴。

展馆分类/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 第一展区:科学道路 (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及院士制度的总体介绍)   

第二展区:星光璀璨(介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两位院士)   

第三展区:拜访院士(一个直观了解院士的平台)   

第四展区:异域采风(介绍国外院士制度的起源,配有热动力地球仪)

喜庆周年/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作为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杨浦区委、区政府联手推进的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有益尝试,院士馆建设被列入上海市2005年高层次人才重点工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院士馆题词“弘扬爱国精神,登攀科技高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题写了馆名。2006年1月7日,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为院士馆开馆。
院士们说,我们在这里传播科学理念,在交流中捕捉思想火花。
市民们说,我们在这里感受院士精神,汲取智慧的力量。
孩子们说,我们在这里种下科学的理想,学习用勤奋浇灌追求卓越的嫩芽。
这个地方,就是上海院士风采馆。一年前,它在黄兴公园旁,翻开了展示中国顶级科学家风采的第一页。一年后的今天,它正逐渐成为两院院士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流的平台,成为传播科学精神、见证中国科学发展历史的舞台。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的一个生动比喻道出这里的风骨:上海院士风采馆正成长为上海,乃至全国交流科技思想、传播科学精神的充满活力的“干细胞”。
一部“史书”集新中国科技创业历程
上海院士风采馆静静地卧在“知识杨浦”这片热土上,外形如同一本打开的书。这本“书”由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在病榻上完成最后修改。这是中国顶级艺术家,用生命最后的创意,向代表中国科学界最高成就的科学家群体献礼。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由“科学道路”、“星光璀璨”、“拜访院士”和“异域采风”四大章节构成。
高6.5米,以“敬仰―知识的力量”为主题的巨大书墙陈列着2000多册与两院院士有关的著作和论文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这里汇聚了大量历史资料、图片、实物,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科技精英们白手起家,在废墟上创造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科学道路”展区用图片和实物述说中国两院院士及其制度的诞生过程,还是“星光璀璨”展区用“中国的摩尔根”、“巧手是怎样炼成的”等生动感人的故事,传递院士勤奋敬业的精神,抑或是在“拜访院士”多媒体展区,与院士“面对面”地交流,聆听院士对所从事学科的见解。目之所及,无处不令参观者肃然起敬,无处不令参观者由衷钦佩。不少少先队员从这本“书”中领略了科学的美丽,感悟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后,纷纷表示要从培养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持之以恒,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院士们对这个特殊的平台也寄以厚望,给予热情的支持。去年1月16日,院士馆刚落成不久,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就来到院士馆,担当“新民科学咖啡馆”的主讲嘉宾。在展品征集中,许多院士捐出了珍藏多年的书籍、仪器,并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协助拍摄多媒体短片。
去年7月,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来上海院士风采馆调研时,也特别关注院士资料的收集情况,希望院士馆“把全市所有院士的资料收集齐全,进一步充实多媒体的展示内容”,要不断拓展展示空间和范围,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张“圆桌”与院士近距离交流
院士都是戴着厚厚的眼镜,不苟言笑的“老古板”吗?
不!他们和蔼可亲,他们平易近人,他们风趣幽默,他们——就是普通人。
院士馆建馆后,不仅将院士的照片竖在展板上,还把院士请到普通人中间,使更多人感受院士的人格魅力、智慧光彩。它建立起了“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两大品牌活动,犹如摆开了两张大圆桌,为不同阶层人群与院士近距离交流,提供了平台。
“走近院士”是院士馆倾力打造的科普讲堂。吴孟超、袁渭康、尹文英、闻玉梅、沈学础、邓子新、范立础、严东生、欧阳自远、曾溢滔等10余位院士先后做客院士馆,开展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沈学础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闻玉梅院士来到4名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以及150多名少先队员中间,和他们一起分享成长历程,共话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院士和少先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和仰慕已久的大院士面对面交流,并亲手制作了“铭言卡”,表示要继承发扬大院士身上所体现的优良传统,不断取得新进步。
去年国庆前夕,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到院士馆,
为中小学生讲述空间探索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发展。最后,他还欣然提笔写下了“‘嫦娥工程’期待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心声。
去年10月22日首次举办的“院士茶座”,则为院士与科技、产业、艺术、教育等其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思维碰撞、信息沟通、感情联系,搭建起了一个平台。首届“院士茶座”在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举行,周勤之和姚福生两位院士与几十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专家、创业者,畅谈“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与发展联动”。作为一座跨越专业的桥梁,它将有助于实现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与区域内科技企业发展对接,有力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此外,上海院士风采馆还和上海交大、上海海事大学联合举办了杨槱院士新著《郑和下西洋史探》的首发仪式,并就这一主题举办了学术座谈。
开馆一年,院士馆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部队、学校、机关单位,专门组团前来参观学习。浙江省科技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单位也专程上门交流考察。虽然院士馆每周只有三天开馆,但开馆一年来,已有56位院士莅临指导,海内外参观者逾两万人次。院士馆的工作也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关注和重视,去年6月他们特邀院士馆领导出席了全国两院院士大会。
院士馆的留言册上,写满了观众的深切感悟。“原来院士也是平常人!”院士馆的展出,悄然改变着人们对院士“高深莫测”的传统印象。“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格令人钦佩、感动!”有志者事竟成的激励,通过展览、讲座,滋润着每个踏进院士馆大门的人的心灵。
一个“细胞”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上海院士风采馆地处杨浦五角场,毗邻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等著名高等学府,它的背后连接着科技界、学术界,是一条流动的知识河脉,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上海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诚如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所说:院士馆将成为“科教兴市”大潮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干细胞,成为交流学术思想、探索创新思维的场所,成为展现辉煌成就、服务领军人物的窗口。
积淀了“百年高校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杨浦区,云集10余所高校,近百家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近20万,教授、副教授5000余人,两院院士49名,是上海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人脉资源和人才宝藏。而弘扬院士精神的院士馆,在杨浦区又隆升起了一块科学精神的智慧高地,迅速显示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独特活力。
2006年9月10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的32名院士汇聚杨浦,参加“感受新杨浦,增强使命感”为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院士们全面了解了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指引下,杨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为谋划杨浦知识创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充分发挥院士“智囊团”的作用,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等四套班子领导已通过与区域内49位院士结对交友,形成了长效的交流机制,区委、区政府坚持“重大决策听意见,重点工程请参与,重要会议请参加”。比如,杨浦区在制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行动计划》时,广泛征求了院士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计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又如,在推进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杨玉良院士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在杨浦“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中,谷超豪、胡和生院士应邀参加了评委会,并出席颁奖大会,积极为地区青年人才的发展,谏言献策。
精神高地的光芒不仅照亮了“知识杨浦”,还辐射到全上海,乃至全国。去年,原中科院副院长、两院院士严东生来到院士馆,为从香港慕名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作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院士的爱国精神”的讲演,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回国报效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了同胞,他们纷纷表示今后将以院士们的爱国奉献精神为楷模,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一本“巨作”不断充实创新内涵
上海院士风采馆是一本活的“书”,它不断被更新、充实。2005年,上海有11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馆及时对展区内容做了补充,并将新增院士的资料输入“多媒体书”中,供观众翻阅。
经过一年的积累和历练,今年院士馆将以更丰富多样的方式,使院士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传得更广、更深。
据院士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充实提升展馆的功能,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除了更新展示内容,完善网站建设外,还将创作科普出版物,开拓更多渠道传播科学思想。
此外,院士馆正在酝酿让“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两个品牌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使之更贴近市民。同时,院士馆还将充分利用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在现有现场教学功能基础上,开发多元教育模式,开展对青少年、党政干部、企业员工的不同类型的培训。
“书”的内容正在不断地充实,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有关部门的领导明确表示,院士馆要充分利用好市区联手、条块协作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搜集、整理和保存好院士的有关资料,进一步发挥好自身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1]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