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内容提要

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书目结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后于1821年重新修订(第三版)。实际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包括在该书前六章中。论若干具体的赋税的十二章和论对外贸易的两章都是理论原则的运用,而其余涉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解释和补充的各章只能算为本书的附录。就前六章来说其逻辑结构也是不严谨的。

经济学名著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财富的分配》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福利经济学》
《丰裕社会》
《国富论》
《国民经济学原理》
《经济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经济学》 (萨缪尔森)
《价值与资本》
《经济成长的阶段》
《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原理》 (曼昆)
《利息与价格》
《人口原理》
《人力资本投资》
《通往奴役之路》
《有闲阶级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概论》
《资本论》
《资本与利息》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理论》
《资本主义与自由》

第一章论价值本应只涉及价值问题,其他范畴只有在对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说明。但本书在这一章里不仅假定了商品的存在,论述了价值原理,而且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甚至一般利润的存在,并对这些范畴一并作了论述。

第二章论地租,第三章论矿山地租只是对第二章的补充。 在这两章里又是以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见解为前提论述的。

第四章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论工资,

第六章论利润只是对第一、二章的补充。可见 全部经济理论又可以说都包含在头两章里了。以后各章除个别地方有新的见解外,都是对这两章阐述的原理的运用和补充。

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 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理论体系及贡献

价值理论

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李嘉图在本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批评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 容。在交换价值的概念下讲的内容,有时相当于交换价值,有时相当于价值,这种概念上的混用,表明作者感到了二者的区别,但又始终没有弄清二者的不同含义。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书中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 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说,生产商品,除了需要劳动外,还要有资本参加,所以不可能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书中针对这一观点解释说,商品的价值不仅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时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它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创造的。他指出生产资料,例如机器的使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由此证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人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只能卖相同的价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书中这一观点是在论述级差地租时提出的,起初是说农产品价格由最劣等土地生产时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进而推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观点对农产品来说是适用的,但并不符合工业品价值决定的规律。

李嘉图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他指出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讨价还价,必然会使困难程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不过李嘉图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同质的劳动会归结为量的区别。

李嘉图在本书中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界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书中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相 交换,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作者不 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

第二个矛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但书中又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书中在考察工资涨落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动时遇到了这个矛盾,因而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作一定的修正。但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宣称这种修正是暂时的例外,不影响价值规律的成立。

分配理论

李嘉图以分配论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心。他认为社会总产品要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社会总产品是一个确定的量,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割,必然表现为三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作者不掩盖利润和工资的对立,而着重分析地租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全社会利益的对立。

李嘉图的分配论首先从地租开始分析。针对斯密的地租产生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失效的观点,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地租和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书中给地租下定义说:“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土地上 并不存在什么“原有”的、“不可摧毁”的生产力。但从书中的解释可以看出:①它认为地主通常的收入并不都具有地租的性质,其中往往包括由于地主在土地上投 资建筑各种设施而获得的报酬,这部分不应看作地租。②地租应指单纯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这是地主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仅仅由于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 入。就这个意义上说该定义包含有科学因素。

李嘉图只对级差地租作了论述。他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J.安德森(1739~1808)的若干观点,他自己的贡献在于使级差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书中对级差地租的考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书中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不同,随着人口增加,只耕种好地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不得不向肥力差、位置远的土地发展,只要最后投入耕种的土地是社会需要的,其耗费的劳动量就会被承认,农产品价值就由它决定。原先投入耕种的优等的土地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所有权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形成级差地租。所以他总结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由 此,书中坚持地租是劳动的成果,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给予说明。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的问题是:①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 存在;②实际上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地租,但是误认为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地租;③把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件当作它的原因,不懂得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才是地租产生 的真正原因;④认为历史上耕种土地总由好地向坏地发展,存在着一个下降序列,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他的级差地租学说来说也是不必要的。

关于工资,李嘉图接受了古典学派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懂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他认为劳动的价格可分为 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 付的价格。劳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相反,劳动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通过供求波动,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他认为人口繁殖的变化是这趋向的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但李嘉图在论述利润时,没有从利润、地租和利息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来。在利润的概念下,他有时讲的相当于剩余价值,有时讲的相当于利润,有时讲的相当于平均利润,把几种含义混为一谈,损害了本书对利润的分析。

书中常常把商品的价值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工资和利润是其分割的两部分,两者的数量存在着此升彼降的关系,即工资增加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增加。这一论述显示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 露了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利益的对立。但由于书中考察的是在一定价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割关系,又认为工资变化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它的论述只涉及相对剩余价值,未涉及到绝对剩余价值。

书中还指出了利润率变动的历史趋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租有增长的趋势,因此商品总价值在支付地租后,留下来属于资本家和工人的部分逐渐减少。由于劳动的自然价格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不变的,剩下来归于利润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少,他由此得出了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货币理论

书中的货币理论是在19世纪初李嘉图参加英国金价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书中以货币数量论论证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金价上涨的原因。这一学说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增加,它的价值就会下降,同时表现为黄金和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结果。由此,作者指出英国当时金价上涨的原因是由于银行券发行过多的结果。这一结论正确地说明了历史事实,但作者运用这一观点时却混同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 规律。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会贬值,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本身没有价值,无论发行多少,都只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因此,如果发行过多,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作者看到的实际是银行券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贬值,误认为这是包括金属货币在内的一切货币的规律。

在本书中,作者又把货币学说与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他接受斯密把货币看作商品的观点,指出货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时 耗费的劳动量。书中还进一步考察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认为在供求平衡时货币与商品是等价交换的,这时与一定商品相交换的货币量就表现为商品的 自然价格,商品自然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变动。在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正比例;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 的变动同自然价格的变动成反比例。根据这一见解,书中得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一国所需货币流通量的原理,即假定一国内商品流通量和价值量为已知数,它所需要 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大,所需货币量愈少,货币本身价值越小,所需货币量愈多,这一观点和货币数量论是矛盾的。

自由贸易理论

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图继承斯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是强调各国都根据本国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统一的市场价值。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 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在国际交换中 100个英国人的劳动产品有可能交换80个葡萄牙人的劳动产品,也可能换120个东印度人的劳动产品。因此,最有效最有利的对外贸易原则应是比较成本原则,例如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行贸易,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8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需要9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酒和毛呢,则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葡萄牙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占优势。按照理想的国际分工,两类商品最好都在葡葡牙进行生 产,但由于资本和劳动转移的困难,不可能把两种商品都移在葡萄牙生产。根据比较成本原则,葡萄牙可以生产成本最低的葡萄酒,英国可以生产成本比较有利的毛呢,两国进行交换都能得到利益,这一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扩大对外贸易,占领世界市场中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危机

该书也涉及到了经济危机问题。李嘉图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萨伊和J.密尔的观点,以产品总是用产品购买的公式论证买和卖的统一,供给和需求的统一,只承认暂时性的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否认会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仅仅看作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利润而生产说成是为消费而生产;用人们对商品需求的愿望说明受收入限制的市场上的有效要求。总之,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关系,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抽象的统一性,否定现实的经济矛盾,否定危机的可能性。

赋税

本书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和第二十九章都是对赋税的论述。第八章论述了赋税一般原理,其余各章中论述了农产品税、地租税、什一税、土地税、黄金税、房屋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济贫税和生产者支付的赋税,着重分析了税收的来源税收对各阶级收入和发展生产的影响。李嘉图指出:“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在他看来,任何税收都会使纳税 人原来可以支配的一部分资本或收入减少,这就不能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消费。但是税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税收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国新增加的资本和收入中,以免侵蚀原有的资本,使生产萎缩,国家和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

李嘉图接受斯密提出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据此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税收的利弊及其对各阶级收入的影响。例如书中指出产品税、利润税实际上并不由纳税人支付,这种税必然会提高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实际上由社会各阶级的消费者负担,如果加税的是生活必需品,那么 就会提高工资,因而资本家实际负担的税不仅包括自己用的消费品部分,还包括工人消费的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因此,除产品税外,还应征收地租税、股息税,这样才能达到各阶级均衡负担。一种好的税收政策应该做到各阶级都不能逃避,并且根据财力又都能支付。政府应尽量不要征收那种必然要落在资本上的税,因为这种 税会损害维持劳动的基金,减少国家将来的生产。可见,书中的税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点是一致的,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以维护资本 的利益和发展生产的要求。

总之,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特别是以其毫无顾忌的诚实态度, 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利益的对立,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完成阶段。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