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阿玛斯解析了何谓本体,本体的不同品质和面向,以及我们如何借由发现本体来解决许多的内在议题。
书籍信息/《内在的探索》
译 者:胡因梦作者:阿玛斯
ISBN:9787807091004
页 数:233
定 价:26.0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装 帧:平装
出版年:2007-8-1
内容简介/《内在的探索》
在本书中,阿玛斯解析了何谓本体,本体的不同品质和面向,以及我们如何借由发现本体来解决许多的内在议题。
“钻石途径”整合了向上回旋和向下回旋之道,成为—个前后连贯而又十分有效的内在工作形式。
——肯·威尔伯(KenWilber)
阿玛斯将深刻的灵性智能及心理学知识注入到“钻石途径”里,这项工作令他成为现代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aafield)
东西方的内在智慧传承,在阿玛斯的《钻石途径》里得到了巧妙的实质性整合,也清晰地指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胡因梦
内容节选/《内在的探索》
人们往往会竭尽所能不去感受这些洞。他们觉得如果贴近那些洞,自己一定会被吞没。举例而言,当他们贴近”爱”的坑洞时,可能会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和空虚所带来的威胁。其他的坑洞则会造成一种快要灭绝的胁迫感。难怪我们不想接近这些坑洞!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坊里,我曾经看过令人惊讶的事:如果我们能不去抗拒面临坑洞时的感受,你就会发现,经验到坑洞并非那么痛苦的事。那就像是一种什么都不存在的空寂感。那并不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虚无状态,而是一个有容乃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让本体显现的空间,而且只有本体可以从内在彻底消除掉坑洞或匮乏感。
学生:坑洞会不会以愤怒的方式呈现?
阿玛斯:会的。内在的匮乏感很可能以愤怒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内心如果抗拒那份空洞感的话。大部分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坑洞全都清除了,这些情绪也就不存在了。哀伤、痛苦、嫉妒、愤怒、怨恨、恐惧–全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心中不再有任何坑洞,你就不会有这些情绪,那么剩下的只有本体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情绪会被称为激情、错觉或虚假的感觉。
整个社会都在教我们拿外在事物来填补自己的洞:我们应该从外在获得价值感、爱或力量。我们时常谈论与人为善、恋爱或拥有一份有意义的事业,是多么美好的事,就像人生的意义都要仰赖这些活动似的。我们总是将意义归功于某个人或事,而非真正有功劳的本体。整个社会的安排都是要人们互相补洞,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便是建构在补洞之上的。它既是人格的产物,也是人格的居所,它维持和滋养了人格。
学生:情形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阿玛斯:我不认为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渐进的发展。人格对文明的主导性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发展出来的。我们越是变得机械化,我们的文明就越倾向于补洞。许多人都认为过去的人类比较有爱,有品德,也比较能体认到实相,他们比现代人更能与本体联结。你也许听过”黄金时代”的说法。据说在”黄金时代”,人们所经验到的多半是本体而非坑洞。当本体逐渐消退而坑洞开始出现时,”白银时代”便开始了。接下来出现的是”青铜时代”,而我们现在是属于”黑铁时代”。这是最黑暗、最沉重的时代。铁除了护卫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我们时常会感觉到那份铁的特质,尤其是当我们企图以强硬的态度护卫自己时。全力护卫自己不去接触心中的坑洞,乃是对当代的一种描述。
允许自己忍受这些坑洞,并穿越它们到达彼岸
允许自己忍受这些坑洞,并穿越过它们到达彼岸,对现今的时代而言是更困难的事,因为社会中所有的事都在抵制它。社会是抵制本体的。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企图补洞。如果你不以同样的方式补你的洞,人们会受到威胁。假设一个人不想填补心中的洞,他会令别人更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洞。
“内在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内在工作”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个以自我认识为己任的团体是这么重要的事。因为有许多愿意去感受自己的洞而又不企图填满它的人,都会在旁边支持你。要一个人单独去做这件事,是非常困难而又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周遭的每件事都在抵制这份工作。
学生:你刚才提到坑洞和情绪之间有某种关联,而本体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阿玛斯:如果你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就能贴近自己的本体。但这并不意味你的感觉就是你的本体。
学生: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一直都是我的本体,我就没有任何感觉了?
阿玛斯:不,不是这样的。你会有一些真实的感觉,也会有一些虚假的感觉。虚假的感觉总是来自于想填满心中的洞,也就是说,真正的感觉不见了。
学生:这么说来,存在于坑洞中的都是假的感觉啰?
阿玛斯:没错。譬如你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在某个阶段如果你和它失去了联结,就会留下一个洞。这个洞可能被经验成自卑或低自尊,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感觉。这意味着自尊或自我的真实价值不见了,这份低自尊的感受,经常会被自大的防卫机制所掩盖。但自大也不是真实的感觉,那也是一种企图藏匿什么的虚假感觉。当某人所说的话或做的事使你感到自卑时,你心中生起的愤怒也是一种虚假的感觉。这些虚假的感觉所以会冒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真正的价值,它们只是起一种补偿作用。它们显得很真实,是因为你确实能感受到它们。它们不真实,是因为你失去了真实的东西之后,它们才会出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假设你无法意识到你真正的感觉,别的东西,例如情绪,就会取而代之。但如果能体认到这些情绪的真相,你就会认清你失去的东西是什么,并且会经验到它。你一旦体认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你就会认清它与遮蔽住那份失落感的虚假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情绪只是一种反应罢了,然而像价值这类的本体状态,却是一种”存在”的形态,它们绝不是反应。
学生:如果你有一些虚假的感觉,埋在它们底端的又是什么?
阿玛斯:譬如在自卑、自大、愤怒、受伤的底端,一定有一份自我价值感,它也是本体的某个面向。
作者简介/《内在的探索》
阿玛斯,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1944年,生于科威特,学术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在科罗拉多及加州创立Ridhwan学苑,学员遍布世界各地。1986年,创立钻石丛书出版社(DiamondBooks)。其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钻石途径及研习机构(TheDiamcandHeartandTrainingInstitute,DHAT)目前仍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像带及录音带。
阿玛斯具有完整的现代心理学背景、丰富的个案经验,并受过最高层的佛法训练和东方修炼法门,又撷取了葛吉夫的教诲、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和禅宗的精髓。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整合起来,发展出一条循序渐进、直接而精准的“钻石途径”。
阿玛斯认为,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颗有许多切面的钻石,大部分的心理学派与灵修体系,只琢磨了这颗宝石的某些面向。他开创的“钻石途径”则运用广泛的方法,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疗、直觉式的揭露、呼吸技巧、静坐冥想、及精微能量的探讨,来探索心灵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心理障碍和关卡,活出充满关爱、智慧、喜悦、活力的人生。
相关视频/《内在的探索》
相关书评/《内在的探索》
先是听朋友大力推荐了此书,之后又参加过一小段时间北京立品图书“钻石途径”的读书会。当时觉得非常大家讨论得非常好,于是在读书会上一口气把全部三本买回来。结果是:灵修的书已经读完了20多本,但是阿玛斯这三本总是无法流畅地读下去。每每下定决心放在案上,看到几段话,立刻发现我已经出神。每看这一段,看过即忘,于是从头读起。与其说是在享受阅读的快感,不如说是场灾难。只好感叹自己还没有到读这套书的时候,将其束之高阁。
前段时间为自己人格和本体的一些问题受到困扰。仔细打量下来,好像只有阿玛斯的这套书能帮我一穷究竟。于是我又把其放上必读书的案头。但是,我仍然没能通读完任凭一本。只是认认真真把“本体”、“坑洞理论”这两个基本的概念终于搞了个明白。
这时才发现,该书的确是有相当的指导作用的。我于是能认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一个个坑洞,在生活中明确察觉到坑洞浮现的时刻,从而有勇气往里那么一跃。而在人际关系中,也更加了解到对方的坑洞所在,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到“与人为善”“慈悲”和“爱”这些语言的正确真实的意义。
这样一轮番的不读与读的经历下来,不由联想想起信基督信的日子里,曾经接触过的义理派。最具代表的性的人物是位物理学教授。在他最初接触基督教的日子里,每天的任务就是追义理。这个过程长达三年之久。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科学上的问题,而后追查《圣经》所言,看书上是否有荒谬不当的内容。直到三年后,一点没找出《圣经》上有什么严格违反科学的内容,他才信了教。之后,他又在信仰中不断地穷究《圣经》中上帝每个教导的真正意义何在,并一步步取得了信仰上的坚定和升华。
我个人当时觉得相当惊讶。信仰这件事还可以这样来办?你不想信就罢了,何苦这么执着不放手,非要证明世上的基督教徒都是入了上帝的圈套,在上当呢?如果认定是骗局,却不愿放手,非要去说明一件根本无所谓真理不真理的事情,其实还是说明深心里还愿意是相信三分的。关于信仰和迷惑的反复,可真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解说。
听完该信徒的演说后有一大群学校里理工科教授和学生产生了共鸣。当场有几人非常激动地分享了十分相近的信仰过程。我这时才发现,像我这种直接受到内心招唤,义无反顾就相信世上有灵魂的人才是另类。多数人对自己的思维和智力是有相当的自信的,多数人也是依赖着对思维的认可活下去的。达到信仰飞跃的开端,往往倒是思维的穷究。直到追到他完全承认思维无用之时,“臣服”才可能浮上心头。
义理派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些人是需要经此法门去了解真理何在。同时,就是对于相对感性和直觉一些的人来说,义理的存在,也能帮助我们在许多需要思维去帮助的道路上走得顺利一点。毕竟我们没有任何一人能说,我们已经开悟,不需要文字的指点了。文字作为灵修道路上的工具,宁可精准一点,宁可严格一点。
不管灵修也好,修佛也好,参禅也好,或是信仰基督也好。在当代的环境里,我们取得他人经验、知识和感受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凭借语言之路。既然是语言,就有道理的存在,就不免涉及到逻辑,不免得用到定义、概念、归纳、演绎、例举、论证……说白了,就是得有个说明的过程。义理派就是用明显的事实和逻辑告诉你:事情是这样的!有了义理,我们在需要思维,思维却模糊的时候就有了凭借。灵修也是一样。步入其门,总是不可少要去阅读,要去与人讨论。如果有人同你说“开悟”吧,你就开悟了,那可不是常情。虽然我们想放下头脑,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用我们已经有的头脑的功能去帮助我们理解太多东西。怎么说呢,这有点像认知心理治疗法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光对人生有洞察力是不够的,还必然拥有相应的技术。”阿玛斯的理论就是一种一步一脚印的扎实技术,顺着它走,快慢可能由个人天份决定,不过只要是坚持走的人,就是在前进中。
义理派的东西读起来,可以跟学数理化媲美,有理论层级之分的:吃透基本原理,再去逐步深化。当你还不理解什么是人格和本体的概念时,或者说你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却其实是糊涂时,读这本书自然无聊到死,好像在读一堆不明白的数学公式一般。因此,义理派的内容要人定下心来努力去啃。尽管这种态度看上去太过执着,好像太过执着对求道之人来说不是件好事,但是谁又敢否认,仍在求道之路上,执着这样东西是绝对需要的呢?
建议大家在阅读此书时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先搞清楚书中各个名词的定义(各个名词概念是什么),以及逻辑关系(动词)是什么。义理义理,就是名义和道理。搞清名是什么,理又是什么,方是理解的正途。这可是正经传统西方哲学的研究态度,十分之严谨,完全没有任凭神秘主义和“道可道非常道”的悟性要求在内,最合适有研究精神的“普罗大众”。不需要拥有任何不得了的悟性和根基,你也可以凭此达到一定的水平。悟性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然而科学和技术是拥有普通智力的就可以理解的。这是阿玛斯理论最有意义的地方。
阿玛斯的书非常有科学态度,威尔伯对其“精准”两字的评价,不是白给的。
有读者将其跟奥修的书相比。其实我个人倒更欣赏阿玛斯的态度。奥修的太多书,像在跟我们讲述一个童话。他的语言完全顺着我们思维的流向在走,读上去完全不费什么力气,而且会受到情绪层面上的感动和震撼。可是,自我的觉醒,往往更需要破除情绪的烟雾弹。让人们感动件好事,可让他们一直感动,就有问题了。清醒两个字到哪里去了呢?
别太把“麻瓜”们当傻子,有时我会这样批评奥修。他的慈悲里有种对读者的不信任和傲慢。与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典籍,不如说是散文。是好文,但是缺少唤起力量。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偏见,我个人傲慢的投射而已。
一个严格老师和一个慈祥的老师相比,如果慈祥者太容易去照顾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娇气。并且这种照顾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那么我个人是宁可尊重那位严师了。
阿玛斯深信我们都有唤醒“本体”的能力,所以他一丝不乱,认认真真把一切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因此上,他的书也就不合适我们在三小时里痛快地读完。他的书是要我们静下来,在真正需要真理时认真考究一番的文字。这可不是个轻松的任务,但是,在你需要时,它们是值得信任,绝对能给你启示的信息。有句话说“值得一做的事,花上一生也不足够”。发现自我的本体是人生首要的大事,请不要指望你能很快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技术。请静下心来,跟他去穷究一下义理,你会发现其中也许有些数学之美。